昔日的甬港饭店,为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宁波最早的三星级旅游涉外饭店之一。
王宽诚:改革开放先行者
浙东笔记·《大潮初起·第五章》之二十三
文︱王耀成与其他海外宁波帮不同,王宽诚的改革开放之路,是从“四化建设”之路切入的。
事情还要与他最敬佩的周恩来总理说起。
1975年1月13日,作为2885位代表之一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亲耳聆听周总理再次发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号召,王宽诚真是热血沸腾。
王宽诚聆听周总理作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王宽诚第二次从周总理的嘴里听到实现“四化”的奋斗目标了。
1964年,作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王宽诚,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听到身兼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总理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设想……然而,10年过去了,四化目标被耽搁了,总理也老了。
其时总理已经病得很重。王宽诚看到在主席台前作报告的总理面容憔悴,身体十分虚弱。报告中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那句话,好象是用他最后的生命力从内心迸发出来的,王宽诚听来既感到酸楚、又特别有一种震撼力。一年后,总理终于巨星陨落,与世长辞。
周恩来是王宽诚最为敬佩的,而总理对他的印象也很好。就在周总理病逝前不久,他老人家还关心着香港的前途和发展,特意与王宽诚等香港上层人士会面。那是王宽诚见总理的最后一面,总理的身体虽然已经非常衰弱了,但还是一再询问和叮嘱,同他们一次一次握手,会面过程中竟一共握了四次手,过后不久总理就与世长辞了。王宽诚一直把这次会见看作是周总理关于祖国实现四化,关于收回香港的临终嘱托。
1957年3月,周总理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接见王宽诚等。
1984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接见王宽诚并亲切交谈。周总理逝世后,邓大姐特地托人到香港,给王宽诚捎来一块黑纱,一朵黄花,一张照片。
1978年2月26日,王宽诚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第三次听到“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号召。
接着,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崭新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虎老雄心在,王宽诚的心又一次振奋起来!
1978年10月中旬,王宽诚应浙江省和宁波市的邀请,作了一次内容十分丰富的故乡行。先抵宁波,再到杭州,10月31日回到香港。
王宽诚的甬、杭之行,是目前我所知道的文革后海外宁波帮最早的回乡之旅。当时,由于多年的隔阂,特别是经过十年文革动乱,海外华侨华人对国内真实情形不了解,以至视还乡为“畏途”。直到距王宽诚返乡数年后的1980年代初期,才有为数极少的旅港宁波人试探性地返乡:或探亲,或扫墓,或观光。
而王宽诚则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投入帮助家乡的“四化建设”。此时比确定实行改革开放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早了两个月。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王宽诚这次回乡是从医院里直接出来的。
1974年,王宽诚因自感不适,在香港住院,经反复检查,未查出病症。经朋友建议,旋即到上海华东医院复查,结果确诊为结肠癌,并且当即作了切除手术。
1978年秋天,王宽诚到华东医院作例行体检,检查的结果,身体状况很好,医生高兴地告诉他:宽老,身体恢复得很好。
王宽诚听了十分欣慰,当即决定出院。
其实他在医院里早就呆不住了。他人还在医院,检查结果还没有出来时,浙江省已经派人专程从杭州赶来邀请了。检查结果一出来,王宽诚欣然就道,登上回乡考察的旅程。
先到家乡宁波,再转道省城杭州。
时当金秋十月,凉风习习,送来晚桂的余香;故乡的原野棉花白,稻谷黄,一片丰收景象。
王宽诚心情很好,一因自家沉疴得除,二因四人帮解决后,人民心情舒畅,祖国和家乡到处是大干快上的气氛。
但王宽诚也看到,问题也有不少。最主要的是,多年闭关锁国,与外界信息不通,渠道不畅。那时具有历史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改革开放的国策尚未确立。当时连侨务机构都还没有恢复。这次邀请王宽诚返乡的,是浙江省和宁波市的外贸部门。
当时从省里到市里,都急于盼望王宽诚来帮助打开外贸出口渠道、寻找与海外合作的项目。
所以,等到王宽诚回港时,行囊中沉甸甸地带回了宁波和杭州托付给他的24大类、8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
王宽诚从机场送别的乡亲们殷殷期盼的目光中,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临上飞机前,他一再热情地表示对于家乡交给自己的“光荣任务,感到高兴”,“尽管能力有限,一本对四个现代化聊尽一砖一瓦贡献,定当全力以赴”。
果然,王宽诚一回到香港,“立即发动群众,分头进行”。然后于11月23、24日分别致信浙江省外贸管理局和宁波市、县有关方面,告以“在港进行中的情况”,并把“24项目,80多品种” 分解为三个方面逐一回复,即:
“第一方面由我个人承担予以解决的;
“第二方面香港新都城国际百货有限公司派人前往进行业务洽谈的:
“第三方面引进外国有名的专业性公司的技术和设备,以及补偿贸易和来料加工等等。”
王宽诚首先把项目比较简单、自己个人就能够承担予以解决的,列为“第一方面”,立即予以明确答复。
具体项目是宁波方面提出的鄞县要建造70个房间的招待所。王宽诚自己拿出70万,既包括借款又包括捐赠,结果建成了位于宁波江东百丈路口的甬港饭店。
甬港饭店于l979年l2月动工,1982年4月建成开业,建筑面积4326平方米,有客房83套。饭店策划筹建期间,也正是王宽诚倡议成立“甬港联谊会”前后,所以《宁波市志》说,此饭店乃“由甬港联谊会得名”。
甬港饭店是继宁波华侨饭店以后,王宽诚出力出资在宁波建成的又一个饭店。这两个饭店开业数十年来,为宁波旅游业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当年甬城鼎鼎有名的“老字号”涉外饭店。
宁波华侨饭店,是继北京新侨饭店之后,王宽诚在国内参与兴建的第二座饭店,1963年1月建成开业。饭店坐落于月湖风景区不远的柳汀街,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大楼正中“宁波华侨饭店”六个大字,系何香凝老人所题。
位于百丈路与甬港北路路口的甬港饭店。
曾几何时,华侨饭店和甬港饭店都不复存在了,但宁波人不会忘记宁波帮乡贤的历史功绩。
第二方面,是由“香港新都城国际百货有限公司派人前往进行业务洽谈的”。“新都城”是王宽诚的幸福集团旗下公司,所以实际上还是王宽诚自己间接的承担起来了。具体项目有两项:
(一)杭州和宁波的绣花衣服、针织品、服装等业务。
(二)啤酒、门锁、大理石等项目的业务探讨。
就在王宽诚发出回信后的第3天,即11月26日,王宽诚即派人来到杭、甬两地,很快与两地的绣服厂谈妥,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后面一些项目也得到了落实,自己解决不了的就请国外解决,如王宽诚的信中答复:“大理石开矿业务已与意大利联系中。”
第三方面的项目最多,共有6项,内容涉及“引进外国有名的专业性公司的技术和设备,以及补偿贸易和来料加工等等”,王宽诚条分缕析,一一予以答复。王宽诚的复信除了前述三个方面外,还主动为信息闭塞的家乡通报了香港和外地的一些重要情况。如:
香港政府内心很怕国内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办法,他们知道很多工厂已开始移入广东省(香港小厂业主多是广东人,当然选择与港接近的粤省),往后发展对香港工业很不利。因此一方面港督领队去了日本见福田首相,要求日本投资香港设厂。另一方面对若干中间的中国工商业者进行劝阻,甚至出些压力……
王宽诚把家乡的四化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考虑得很周到, 行动也如他一贯的作风雷厉风行。当即决定“先将初步愿赴杭甬了解与谈业务的人员,组织一个团体,由于初次起行乃请我维大洋行董事张二铭君带领于11月26日飞杭,然后转甬”。
王宽诚派出的张二铭等人,是他自己的最得力干将,可见他对祖国和家乡的四化建设是多么尽心!
张二铭等人于11月26日到杭州,尔后再到宁波。由于王宽诚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张二铭等到宁波后,确定项目、谈判签约,十分顺利。
1978年12月9日,张二铭代表香港维大洋行与宁波绣服厂,签订来料加工合同。这是宁波历史上的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项目虽小,意义不凡。
在1978年11月24日信中,王宽诚对拨乱反正后家乡“一片欣欣向荣的好景象”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更看到对外贸易上,增添了多种方式,不仅把对外贸易生意做好做活,特别对实现四个现代化起了重大助力,真是令人兴奋”。另外,王宽诚在信中也报告了对家乡所托之事,“上月底回到香港。立即发动群众,分头进行”。至于他是如何发动群众的?在王宽诚的遗物中,有他亲笔写的一张纸条:
一、电子手表厂介绍到浙江杭州或宁波
二、表壳厂介绍到浙江杭州或者宁波
三、计算机厂介绍到浙江杭州或宁波
四、小五金加工厂介绍到浙江杭州或宁波
以上可请公司中,各位同事,了解一下,其亲戚中有经营该行业的吗?又可托黄丙西先生、万家麟先生、瞿尧康先生,想一想有此行业吗?
由此,也可见一个海外游子对故乡的一片赤诚,可以具体触摸到一位可敬的乡长的拳拳之心!
在竭诚帮助家乡四化建设的同时,王宽诚又接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的信,急切地邀请他组团赴川。
王宽诚与长期主政广东的陶铸和赵紫阳都是老朋友。赵紫阳主政四川后,急于要改变四川面貌,于是写信求助老朋友,让他到四川考察,并具体帮他出出主意。
四川地处西南,路远且难,自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展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很大。正是这个原因,赵紫阳才亲自邀请王宽诚访川。
王宽诚于1978年12月14日率领了12人团队到川,谁知赵紫阳已经奉命进京履新了。不过,赵紫阳已经事先安排好了接待事宜。根据省里安排,王宽诚等人去了成都、重庆等地,在四川考察了11天。
由于“四川路远闭塞”,无法按照常规建立进出口渠道。但经过11天的考察和商谈,回港后,王宽诚终于帮助四川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路子:
王宽诚提议“用我方私人名义,代理四川介绍进出口工作事宜,并介绍国外资料和介绍推销出口货等,使四川对外建立直接关系,代理介绍进出口货物收取最低费用,待年底除去实际开支外,多余的利润上缴,以示我方尽义务的帮助”。
问题虽然用这样的方式暂时解决了,但四川的事情王宽诚一直放在心上。他利用自己经常访问欧美交游广泛朋友多、以及身为中总会长的有利条件,时刻留心为四川的对外开放寻找“出路”。
终于,在王宽诚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促成了华盛顿州长访问四川,并且经他的牵线搭桥,一年后四川省与华盛顿州结成了“姊妹州(省)”。
1982年金秋10月,华盛顿州州长斯佩尔曼率领一个30人的代表团到北京、上海和四川,并与四川省签订了“姊妹州(省)”协议,其目的是互相提供各有专长的技术。四川省可以提供柴油机设备、计量及切割和自动工具,以及皮货、丝绸与手工艺品。华盛顿州将以建筑、采矿和其它重型设备供应它的新姊妹省——中国四川省,作为本月早些时候签订一项商业及文化协议的一部分。
据西雅图《通讯者邮报》报道,四川省计划以中、小型水力发电设备供应华盛顿州,作为回报。华盛顿州还将供应农林设备、纸制完工产品、包装材料、发电设备以及建筑、采矿和处理货物设备。这项协议还规定两个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及促进旅游业。四川省学生在华盛顿的进修畜牧、科学、工程、农业及英语时,可获奖金或特别学费津贴。华盛顿州学生也可前往四川进修文学、历史、农业、林业及医学。
王宽诚在工作中。
除四川外,王宽诚还应广州、北京、上海等市邀请,帮助解决“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说:
“从1978年起,健康情况有所好转,无奈国内若干省市为了四化建设事项,邀我商讨和协助。这一年多来,忙于东奔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