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号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也是我市“246”万千亿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均把数字经济作为“新基建”的主要抓手,掀起了新一轮的竞争高潮。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自然是宁波当前的“头等大事”。
为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宁波,近日,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2020年宁波市数字经济工作要点》,明确到2020年底,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3%,并重点抓好6项工作任务。
核心提示
数字经济产业率先企稳
数字经济产业是近年来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新动能之一,2019年,宁波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675.9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占比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增速达到10.9%,增速高于GDP名义增速3.8个百分点。
同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也是今年率先走出疫情阴霾的产业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1~4月份,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2.8亿元,同比增长0.6%,较一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中增加值率先企稳,并且回归正增长的行业。其中,软件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光学电子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同比分别增长4.4%、15.3%与21%。
“得益于中高端市场协同发力,今年一季度我们已完成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184%。”甬矽电子副总经理吴春悦对公司迎来快速增长的爆发期充满信心。
随着今年7月“新增8亿块通信用高密度集成电路及模块封装项目”的投用,位于中意生态园的甬矽电子封测生产基地面积将超过5万平方米,年生产规模有望跻身全国前五,下阶段的目标是长电、日月光这样的巨头。
同样在今年一季度率先发力的“优等生”还有不少——
一季度,舜宇集团手机镜头、车载镜头以及摄像模组三大主流产品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37.1%、14.8%和42.9%,均创历史新高;
群芯微电子自主研发设计、封装测试的热电堆红外传感器成功实现量产,规划月产能100万颗,该公司与益光智能科技紧密合作后,智能护眼监测器、智能烟雾报警、紫外消毒等产品即将在甬下线;
浙江佳贝思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为5G基站、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电池,目前日产量达3000组。舜宇新生产基地效果图舜宇的双摄模组
老牌明星企业持续发展,新落户项目彰显动能,去年落户鄞州的宁波芯速联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接到了1000万元订单,今年6月该公司2500平方米的厂房将投用,全年产值将达到3500万元;宁波聚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启动建设1.2万吨LCP膜级树脂及500万平方米LCP薄膜生产基地……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预测,照这个势头,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今年锚定6大任务发力
为让数字经济在宁波保持更强势头,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下了今年我市发展数字经济的6大任务。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推进鲲鹏生态产业园建设,培育以“鹏霄”服务器为标志的鲲鹏计算产业和5G产业发展,力争2020年底全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规模突破2200亿元,集成电路、光学电子等重点产业增速达到15%以上。
●加快宁波软件园建设布局,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行业应用软件运营服务商和平台服务商,力争2020年底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龙头企业加快培育、软件人才加速集聚、产业生态不断优化,进一步夯实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基础。
●探索和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在无人驾驶、物联网、智慧工厂的场景应用,培育一批5G+行业示范标杆企业和项目,推进“区块链+”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发展。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持续完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持续发挥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普惠金融(移动)公共服务平台和助农金融服务平台作用。
●大力发展数字新零售。支持零售企业、老字号企业开展全渠道营销,发展分享经济、体验经济新模式,加快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培育发展新零售、网上办事、移动支付、“互联网+健康”、在线教育、互动娱乐、地图服务、VR/AR旅游等信息消费,并全面推进跨境电子商务。
●加快推动象山影视城和博地现代影视基地的数字化建设,积极支持尼尔森影视产业大数据服务中心建设。
引领新一轮城市竞争
其次是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新兴产业
●全面推进《宁波市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技术大改造行动计划(2020-2022)》,加大工业机器人普及推广力度,新增工业机器人3000台以上,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应用标杆,新建30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发展涉及5G、工业互联网、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新应用,积极培育10个市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进企业上云,完成省下达的企业上云任务,培育30家制造业上云标杆企业。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5G+工业互联网”试点工程,加快“5G+AI+工业互联网+安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开展“8+1+1”试点,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
三是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实施,争取立项支持100个以上的重大项目,争取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产品)100项以上;
●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力争2020年新增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筹建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力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突破。
四是推动数字经济创新能力提升
●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完善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农旅结合的电商项目建设。
●在建设数字化标准体系方面,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工作,抢占标准话语权。
五是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和平台等“新基建”建设。确保累计建成5G基站6000个以上,力争达到10000个;持续推进城市骨干网络出口带宽扩容和网间流量疏导优化,2020年底实现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9000Gbps,城乡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1000Mbps、500Mbps,持续推进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浙江(宁波)数据中心建设。
●推进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启动宁波市大数据中心建设。启动城市大脑项目一期建设,率先实现各领域智慧应用成果互联互通和集成展示。推进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市民卡工程等一批惠民应用建设和迭代升级。
●加快建设智能港航。推进宁波舟山港码头自动化改造,开展梅山港区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建设宁波舟山港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海上丝路航运大数据中心建设,建成大数据基础系统,推进海铁联运信息化建设,全年海铁联运量突破90万标箱。
六是培育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强化数字经济人才引培、推动开放协同合作三大方面。
今年以来,特别是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再次掀起了一轮发展数字经济的高潮,均把数字经济作为“新基建”的主要内容,同时把数字经济领域的项目、平台作为工作重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定下了今年或是未来三年的数字经济的发展目标和路径。其中,一些省市的创新提法对宁波也有比较切实的借鉴意义。
2020年,浙江省聚焦政府、经济、社会三大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科技突破、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数据协同应用,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并对各项指标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细化和量化。
贵州省根据其资源禀赋,将建设大数据中心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中之重。根据其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建成华为数据中心、苹果iCloud贵安数据中心、腾讯数据中心二期和腾讯云西南区技术支撑中心,推进华为产业基地、浪潮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数字丝路跨境数据自由港等等,还将出台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则创新性地提出要“加快发展数据采集、存储、清洗、标注、交易等产业”,有关专家指出,数据清洗、标注、交易将是未来大数据走向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先导性行业,具有较强的未来属性。
上海市的目标更明确,也彰显了其实力和地位。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在近期公开讲话中提到,上海要在今年攻克一大批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企业竞争力等方面逐步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国际行业龙头。
此外,江苏、山东和湖北均在数字经济领域有重大谋划和布局,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尤其是疫情期间受影响最大的湖北省,格外重视数字经济对复工复产的带动作用,近期专门出台了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
要积极支持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技术企业在社会治理、疫情防控、无人物流、远程办公等领域集成创新和发展壮大;
立足“线上经济”“无人经济”“到家经济”已经到来的实际,支持发展生鲜电商、在线诊疗、线上教育、网络视频、数字娱乐、无接触配送等“宅经济”“云生活”消费新模式;
加强5G网络、数据中心等项目谋划建设,大力推行网上招商,积极推广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网上招商方式。
随着各省市的数字经济发展目标确定,这场城市间的新一轮争夺战已经打响,谁能成为“先锋”?宁波又能否在这轮竞争中取得阶段性的发展成果?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