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术文/摄)
中国宁波网记者 张子琪
余姚三七市镇三七市村,东距田螺山遗址1.5公里处,深埋在地下10米的井头山遗址重见天日。
中国宁波网、甬派第一时间发布这一改写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立即引起全国瞩目。
很多读者很好奇:这一比河姆渡遗址还早千年的遗址,是如何被注意、如何进入考古工作者视野的?
记者经过多方求证,确认最早向考古机构提供井头山遗址线索的,是井头村村民王维尧和堂哥王维新。其中,王维新已因病去世数年。记者辗转联系上了67岁的王维尧。他向记者讲述了7年前的往事——
(王维尧,今年67岁。王维尧和堂哥王维新最早提供了井头山遗址的线索)
井头山遗址的探寻,要从7年前的2013年10月18日说起。
当天下午,王维尧和王维新哥俩像往常一样,来到村南的一片荒草地附近放羊、喂猪。
草丛里一小堆一小堆散落着些许贝壳碎屑、动物骨头等东西,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们俩对这一带很熟悉,这些东西以前没看到过!”王维尧回忆。
其实,它们就是前不久一家地质勘探公司应厂家安排,在厂区范围内做土建地质钻探取土样过程中,无意中带出和取样剩下的一小段一小段的钻芯泥土。
而那年10月,宁波余姚一带又恰巧遭遇了罕见的、那么晚出现的强台风带来的短时特大暴雨的侵袭。
位于余姚东部的这家厂区,地势低洼,自然也遭遇了这场水灾——
前不久钻探出来的一段段土芯的泥巴经过大水的浸泡,也渐渐散开,那些曾经深埋地下的碎陶片、残骨器、动物遗骸等,其中还有大量蚶、牡蛎、螺等海产贝壳,得以露出。
“这是不是古董?”王维尧回忆说,当时堂哥王维新脱口而出说出这句话——田螺山遗址现场馆就离村不远,这么多年下来,当地村民多少都有了点文物意识。
“地底下上来的,应该就是吧。”王维尧回应。
两兄弟赶紧捡了一个塑料袋,将容易捡到的贝壳、鹿角碎片等骨头,少量骨器装进袋中,骑着电瓶车,将这一袋还掺杂着泥土的“重要物品”,送到了田螺山遗址考古队的住地,交给技工徐志清和刚进入省考古所又分派到田螺山考古队的王永磊手里。
在这一袋子东西中,王永磊惊喜地发现了一个磨制光滑的骨器,“这些东西可能出自一个遗址!”王永磊脑海里灵光一闪。
一两天后,田螺山遗址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看到这些东西时,他第一感觉是,这袋东西“不同寻常”!一直在思考河姆渡文化来源问题的孙国平敏锐地意识到,“它们非常重要,可能来自一个特殊的遗址”。
当年,余姚两兄弟王维尧和王维新提供的这个线索异常珍贵,立即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
由此,开启了为期7年的井头山遗址考古发现、挖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