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康在创作中。
作品《承前思后》。
李和康为宁海“十里红妆”文化园提供了部分展品。
作品《山居》系列之一。
去年年末,李和康收到第八届中国竹(木)雕展组委会寄来的证书:他的一件作品获得了金奖,他本人获得了“金雕手”荣誉称号。
没碰到老李前,我不知道他竟是省根艺美学学会的会长、省非遗保护协会根雕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实际上,2007年李和康就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当时宁波只有5个人获得这一称号,宁海仅他一个。
经过一番长谈,李和康让我感受到他人生的多面性和传奇性——木根雕大师、乌木收藏家、“中国红妆”文化传播者、开艺术馆的文化商人……
李和康说,是这个时代造就了他的人生传奇,“但不管身份怎么变,我唯一不变的是出身农民!”
汤丹文文/摄
(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初中毕业的李和康早早走上谋生之路,去邻县的三门学刻印章。
李和康很聪明,几年时间就学得一手漂亮的印章雕刻手艺。24岁时,他回到宁海,生意头脑活络的他,靠刻印章、承包海塘,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刻印章开店最高峰时,我一年能赚上百万元,在周边四五个地方开有印章店。”李和康说。毋庸讳言,他是改革开放后靠自己的本事迅速富起来的那批人中的一个。
李和康与木根雕“初遇”,是在三门当学徒的时候。当时,他看到同行前辈叶信瑶在做自然型根雕。惊喜地发现,在叶信瑶的摆弄下,那些宁海人称为“柴株根头”的树桩树根,渐渐呈现出孔雀、老虎、龙凤等生动造型。李和康来了兴趣。
当时,他没有想到这是在搞艺术创作。散布在田野山头的树桩树根,在他的刻刀下,稍加修饰鼓捣,做成花架、脸盆架出售,每个售价五六十元。权当业余爱好,还可赚点零花钱。“那时,根本没考虑艺术构思、主题表达,只是给一些树根、树桩塑形,玩玩而已。”李和康说。
历史上,宁海出“五匠”——木匠、泥水匠、雕花匠、漆匠、石匠。而一市镇的石雕、木雕,又是当地流传很广的民间技艺。作为宁海一市人的李和康,从篆刻入手,致力于木雕、根艺,仿佛就是命中注定的事。他这一辈子,或许就是要在慢工细活中,成就自己的多彩人生。
1997年,是李和康命运起伏之年。
这一年,李和康加入了浙江省根艺美学学会,根雕艺术创作也走上了正道。在根艺圈里,他得到了省根艺美学学会顾问、中国美院教授孙晴义的点拨,“根雕要注重神韵,在似与不似之间做文章。”孙晴义的一番话让他醍醐灌顶,这也成了他今后木根雕艺术创作的方向。
这一年,病魔不期而至,李和康患了尿毒症。所幸的是,他找到了合适的肾源,第二年年初做了肾移植手术,手术花去50多万元。
也在这一年,他与一种神奇的木头正式“结缘”,这种木头叫“乌木”。
(二)
“乌木”被誉为东方神木,它们是自然的造化——远古时期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受地震、山洪、泥石流的影响,被深埋于江河、湖泊、海床、沙漠而形成。乌木木质坚硬,形态各异,色彩斑斓,不腐不蛀,民间曾有一个夸张的说法“千两黄金,不及乌木一方”。
1997年的某一天,三门的朋友告诉李和康一个消息,当地海游镇海边,挖沙过程中挖出了乌木。他连忙赶过去,看到了两个大木桩,黝黑的外表和厚重的质感,散发出远古神秘的光泽。
就是它!东方神木。李和康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乌木桩上,被千年岁月侵蚀出来的纹理和小孔,让他有了创作灵感。他试着用其中一块木桩,雕刻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形象。作品所呈现的古朴幽深之感,有别于其他材质的作品。
从此,李和康一发不可收拾!
他走遍全国20多个省市,寻找乌木。发现中意的,就花重金买下来。有一次,他在温州的一个河道中,发现一根巨大的乌木,直径足有1.5米,长度接近20米。为了把木头拉到河边,李和康专门做了一把3米长的大锯,锯了两天,才把它锯成两段;又雇人用手动铁葫芦拉了四五天,把木头一点一点地挪到河边;再修一条直达河边的简易道路,才把木头运回家。
李和康回忆道,那时,回到家里进门喝了一大碗白开水,突然发现自己的一只鞋特别黑,原来鞋子里灌满了乌泥。平时很注重形象的李和康竟也有如此落拓之时,他不禁笑出声来。
如今,在李和康居住的宁海东苑小区外面的空地上,仍然能看到很多巨大的乌木静静地躺在荒草之中。20多年间,为这一几近疯狂的爱好,他几乎花光了积蓄。
2001年,李和康刚刚在东苑小区买了两栋别墅。为了搬回一批新发现的乌木,只得卖掉其中一栋。当时35万元的一栋别墅,如今已涨到五六百万元,熟识他的朋友为他惋惜,认为不值。他笑着说,房子可以再造,乌木不能重生。
李和康收集、迷恋乌木,其实还有一个设想:在宁海建造一个乌木陈列公园,兴建一个乌木雕刻艺术馆;或者在宁波植物园内开设一个乌木园,展示远古植物的演变过程……
1998年,李和康曾带着一截乌木前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想弄清乌木的来历。经切片和碳14检测发现,这块乌木埋在地下已近4000年,而材质应该是热带雨林中的枫香木。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判断,在李和康的盛邀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时任所长的李承森教授郑重其事地带着5位博士研究生,到宁海进行浙东植被地质研究。在宁海的1个月间,李和康一路相随。最后,李教授一行在李和康收集的那堆乌木中,通过完整的板状根结合当地矿洞的样品采集,证明浙东地区曾是热带雨林的世界……
眼下,李和康的上千吨乌木,仍堆在宁海等地的角角落落。在宁波江厦公园,有几截做成景观的乌木,就出自李和康的收藏。这也是他最值得欣慰的地方。
(三)
2003年,李和康去了海南,开起了木根雕制作工厂。“当时,跟我一起去海南闯荡的有我的两个外甥和姐夫,如今有两人成了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已然成为木根雕艺术世家领头人的李和康一脸自豪。
去海南,当然是想到海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文化旅游结合发展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事实上,李和康的事业在海南也重新起步。
在海南,李和康自费去了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进修。同时,他广交朋友,遍访名师,木根雕技艺大进。李和康说,自己有着宁海人特有的倔强执着,看准的事就要做到底,而办木根雕文化馆更是如此。
10多年间,李和康创作了许多木根雕作品,他的木根雕工厂也有大量产品问世,但有时市场并非如他所愿一帆风顺。
有一次,他去千岛湖拜访朋友,朋友建议他在千岛湖景区办一个木根雕文化艺术馆。李和康想,在景区开艺术馆,可能是文旅结合扩大木根雕产业的一个途径。于是,他的第一家木根雕艺术馆落户千岛湖。
但初次尝试换来的是铩羽而归。当时,李和康的木根雕艺术馆馆舍坐落于千岛湖的温馨岛上,游客上岛买了门票,进他的馆还要收钱。虽然门票价格不高,但还是挡住了不少人光顾的脚步。李和康不断揣摩游客的心理:人家已经买了上岛的门票,看展品是可有可无的事。在景区办馆是锦上添花,要让游客把艺术馆当成景区的一个点,而不是多出来收费的地方。
于是,在接下来与景区洽谈合作方案时,李和康提出了大门票分成的方案。“虽然自己不收钱了,但基本收入有了保证,我也可以‘以根养根’。”
10多年间,李和康在全国一些景区办起了多家木根雕艺术馆。为了使木根雕艺术馆接上“地气”,他还把当地的历史文化注入艺术馆的建设中。比如在山东临沂的龙园景区,李和康的木根雕艺术馆突出呈现的是沂蒙山红色文化。而在安徽徽州歙县府城里的木根雕民俗风情馆,徽派建筑的匠人故事和理学文化成了主题。在办馆过程中,李和康依靠自己多年收藏,还办起了两家“十里红妆”民俗风情馆,把这一独特的宁海地域文化传播到了外地。如今,李和康旗下还在运作的有5家艺术馆,这也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收入。
去年,宁海建起了“十里红妆”文化园,政府向民间收集藏品,李和康贡献了许多珍藏,其中一个展厅是以他的藏品为主布置的。在带笔者参观的过程中,李和康自信满满地说:“我的藏品不能说是最好的、最老的,但我的展厅布置应该是最有文化的。”
(四)
2017年,李和康当选为省根艺美学学会会长。当然,这是同行对他多年为学会奉献的认可和信任,也显示了李和康木根雕创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美术报》原副社长、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高照曾这样评价他:“艺术作品不在多而在精,不在量而在质,少而精可达到以一抵十效果。李和康的作品巧在创意构思,妙在艺术处理。不信?他的根雕作品会与你对话!”
何止作品会与观者对话,其实,李和康的创作也是发现自然、与自然对话的过程。李和康不讳言,收藏古乌木的经历,让他练就了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他的好多作品的原材料,要么是费尽心力从全国各地甚至从国外收集而来,要么是从根友处和集市上识宝而得。
他的作品《生命》曾获得中国根艺最高奖——刘开渠根艺奖,并被评为世博会金奖。但不为人所知的是,这件作品的原材料之一是他花150元从东阳集市上买来的一个树桩,和他在海南发现的另一个树桩配对,再经过巧妙构思,创作了这个“生命在孕育”的作品。
李和康说,每次创作下刀之前,总要对着木头琢磨很久很久,“只有读懂木头背后的故事,才能创造出神来之作。”在他眼里,创作理想是七分天然,三分雕饰,以求“天人合一”。
李和康认为,无论是自然型的抽象写意还是雕刻型的具象写实,都要最大化地利用树根枝节的生长形态与疤疖瘤块、凹凸肌理,按情据需,给予艺术处理,以显示根雕的本色。正如高照在《美术报》整版推介李和康作品时所说:“以纯木雕般的精雕细刻,倒是对根雕的一种否定。因为它全然丧失了对根枝材质肌理等这些固有特色的利用,从而也失去了根雕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而存在的实际意义。”
有别于一些木根雕艺人着力于传统故事、历史人物、吉祥物件等创作,李和康的作品最鲜明的特点是与时代同步,虽然前者的作品更有市场赚头。
比如,他创作的木雕作品《江河之子》,就是从央视电视片《话说长江》中得到启发的,反映的是“万转出新安”的新安江上激流勇进的艄公。而“一带一路”题材的《文明使者》也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承前思后》把视线投向圆明园的废墟,以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系列作品《山居》则把宁海石门、石窗文化融汇其中…
在前年的义乌文博会上,中国美院副院长高而颐评价李和康的作品“很大气、具有时代的节奏感”。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原教授、寿山石雕大师庄南鹏也不吝对李和康的溢美之词:“变化多,善于抓住历史痕迹,留住乡愁。”
当我们透过时代背景来观照李和康的艺术作品时,这种创作取向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这里面表达着他对时代的无言感激——改革开放四十年,让他从一个农民,成为一名工艺美术大师。而且,在李和康看来,时代就是当下,也是历史,更是未来。他说,国宝长卷《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京城汴梁的风情,它不也流传下来并且成了经典?
(五)
农历年前的这几天,李和康很忙碌。他所做的事,就是要把木根雕文化、“十里红妆”文化与当下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时代所用。
木雕根艺方面,李和康正积极组织,准备编辑出版一本展现国内根雕大师作品的画集《根在东方》,相关人员已经采访了国内数十位根雕艺术大师。
坐落在宁海城关飞凤山下的宁海县根雕艺术博物馆由李和康牵头负责打造,这里将成为宁海的文化会客厅,成为展示本地根雕大师作品的平台。这几天,李和康和他的同仁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中。
未来,李和康最大的理想就是利用宁海的根雕艺术资源,集中反映宁海作为中国旅游日发祥地的风貌。他说,徐霞客从宁海开游,到过国内几百个地方,而宁海正在联合为“从宁海到丽江的徐霞客游线”申遗。“我们是不是可以组织沿线节点城市的根雕艺术家们,一起创作沿途风情风物的根雕,放在徐霞客纪念馆里,作为游线的微缩景观供人参观?”李和康为自己这个大胆的设想兴奋不已。
对于传播“十里红妆”文化,李和康也是信心满满。1月15日,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专门成立了红妆文化委员会,李和康是主要负责人。在日前刚刚闭幕的宁海政协会议上,作为县政协委员的李和康,提交了一份《关于建设与提升宁海“十里红妆”文化园为中国红妆文化博物馆的提案》。
从根雕艺术精进到弘扬红妆文化,李和康追求多面人生的脚步没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