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中国青年报
昨天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作为“外交领域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史久镛先生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尽管1岁时便随父母迁居上海,但史久镛先生依然惦记家乡。他曾通过电子邮件回复宁波的媒体记者:“我渴望亲眼目睹家乡的新变化。”
他出生于宁波,属四明史氏久字辈
1926年10月9日,史久镛出生于宁波,1岁时随父母迁居上海。他的父亲是一名经营染料的商人,富裕的家境使史久镛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中学就读于英国人办的雷士德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该校以英语授课。他扎实的英文根基就是在这两所学校打下的。
因为幼年时就去了上海,史久镛在宁波没能留下太多的痕迹。不少宁波人都是通过中央媒体的报道才了解到这个知名的宁波籍人士。
鄞州区四明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东钱湖四明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仇国华,是《四明史氏宗谱(总谱)》的主编,早年他与史安福等人参与编写了这本宗谱,将史久镛先生列入其中。
昨天下午,记者联络上了仇国华。仇先生是史家的女婿,对四明史氏了解颇深。他说,四明史氏是从江苏溧阳迁过来的,东钱湖下水则是史氏家族的发迹地。“在编写宗谱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史家资料,无意间得知史久镛先生是宁波人。”仇先生说,四明史氏在宁波的后人非常多,经多方资料佐证,史久镛先生应属四明史氏久字辈后人。
仇先生说,虽然从未见过这位著名的国际法学家,也没能联系上他,但四明史家为有这样的杰出后人感到十分自豪,也祝贺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又获得了新的荣誉。
他曾与宁波媒体人邮件交流
资料显示,史久镛先生1994年2月6日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任国际法院副院长,后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据悉,这是联合国国际法院自1946年成立以来首次由中国籍法官担任院长。
据《联合国宪章》规定,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构,由15名法官组成。国际法院法官由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同时选举产生,任期9年。院长和副院长由国际法院法官选出,任期均为3年,可以连选连任。国际法院院长被公认为是世界最高层次、最高级别的法官,是德高望重、公正无私的人物。
2003年3月,《宁波日报》记者杨在秀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史久镛,这是宁波媒体人与史久镛先生为数不多的一次互动。
杨在秀回忆,当时获悉史久镛先生当选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后,便通过联合国国际法院对外公布的官方电子邮箱,给史久镛先生写了一封英文信件,罗列了几个问题。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史久镛先生的回复。
当年3月25日,77岁的史久镛先生从荷兰海牙给《宁波日报》发来传真件,并表示:“我对宁波常有一份挂念,十分渴望有朝一日能回家亲眼目睹家乡的新变化。”
在传真件中,史久镛先生深情回忆了早年在宁波的情形。他说,他出生在宁波江北岸,幼年离开宁波前往上海居住生活,后来曾两次回过宁波,1948年还在老家住了一个星期。史久镛先生已记不清楚宁波老家的确切地址,只是依稀记得他父亲在宁波置业的地方好像叫“钱园巷”。
史久镛先生说,宁波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取得的成果十分喜人,作为宁波籍人士,深感欢欣鼓舞。他希望宁波人民能再接再厉,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争取走在全国发达城市的前列。
他是外交领域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史久镛先生一生与法律结缘,为新中国的法律建设、国家涉外法律事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8年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史久镛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法。经过3年苦读,他获得了该校国际法硕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3年国际法研究工作。
1954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国内百废待兴。年轻的史久镛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放弃国外优厚的研究工作条件,决心用所学的知识为新中国服务。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外交学院和北京国际法研究所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法律人才。
改革开放后,史久镛先生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到国家行政机关,先后担任中国外交部法律顾问、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等职。其间还在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国法律顾问中心等处工作,直到1994年担任国际法院法官。
今年11月,新华网在《关于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的公示》中如此评价史久镛先生:
他长期工作在外交和国际法战线,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做了大量工作。全程参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参与设计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法律制度安排,为香港平稳过渡与顺利回归作出贡献。在任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法院法官,特别是院长期间,以精湛学识、公正品格和勤勉作风履行职责,赢得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界普遍赞誉,为国家民族争光。卸任国际法院院长职务后,90岁高龄仍积极工作,在涉外法律事务中作出突出贡献。
宁波晚报记者 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