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作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宁波女儿”屠呦呦荣膺“改革先锋”称号。正是这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带领团队成员数十年间上下求索,勇于创新,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全球数亿人因此受益。
全球数亿人受益于“中国神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让全球数亿人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屠呦呦认为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她在瑞典接受诺贝尔奖颁奖演讲时,用带着宁波口音的中文,不急不缓地向全世界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
屠呦呦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历程,多年来她和团队伙伴们克服困难,走访名医、调阅典籍、反复实验,甚至科研人员自身服用以进行研究。“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科研的前提!没有大家的无私合作精神,我们不可能取得这项成就!”屠呦呦说。
在演讲的最后,屠呦呦呼吁:“中医药是中国伟大的宝库,我们应当努力发掘。青蒿素的发现正是发掘中国中医药而来。在青蒿素发掘历程中,我感觉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如果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就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提供了良好资源库,我们应该予以发掘利用。”
情系故乡 心系母校
荣获诺贝尔奖、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膺“改革先锋”称号……对于宁波人来说,屠呦呦每一次获奖,家乡人都无比自豪,因为,她是阿拉土生土长的宁波人。
1930年12月,屠呦呦出生于宁波。父亲摘引《诗经·小雅》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屠呦呦父亲大概也未曾料到,女儿的整个职业生涯会与青蒿——这种神奇的“中国小草”相伴始终,他更不会料到,女儿会通过对这种小草的研究而拯救了无数生命。
根据宁波中学保存的档案显示,屠呦呦当时住在开明街26号,父亲经商,母亲没有工作。
1948年春到1950年春,她在效实中学读高中,后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从私立的效实中学转到公立的宁波中学。
“非常低调。”这是两所母校的校友对屠呦呦的感受。但屠呦呦多年来一直心系故乡、心系母校,2011年冬,获悉效实中学举行百年校庆时,她委托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向母校赠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这正是她多年研究的成果著作,封面上还有她亲笔写的“赠母校惠存”,并签字盖上印章。2012年,屠呦呦也向宁波中学赠送了这套书籍。
今年11月,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召开之际,屠呦呦专程拍摄了一段视频发回家乡,祝贺大会胜利召开。
翻开宁波中学的简史《百十春秋》,在1951年高中毕业生名单上,屠呦呦的名字赫然在目。据屠呦呦的同学说,屠呦呦刚转入宁波中学时,各学科成绩大多平平,但在高三时急起直追,顺利考入北大。1951年,屠呦呦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接受大学教育,屠呦呦表示自己“很幸运”。
淡泊名利 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
记者曾采访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原会长陶瑜瑾,他与屠呦呦相识多年。他告诉记者:“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有300多名会员,很多都是做科研工作的,屠呦呦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很朴素,很低调,淡泊名利。”
因为同是科研工作者,年龄也相仿,屠呦呦和陶瑜瑾在电话中聊得比较多。屠呦呦说过一段话,让陶瑜瑾尤其感动。陶瑜瑾回忆,屠呦呦有次在聊天时对他说:“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课题做好,没有心思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从来没有想到去国外,也从来没想去获奖。青蒿素的研究,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我们团队的成果。”
陶瑜瑾说:“我也是做科研的,非常理解屠呦呦的这种心情。在她的心里,只有研究是第一位的,只有造福患者是最重要的,对名利看得非常淡泊。”宁波晚报记者 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