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赵安中的希望之路 | 陈守义口述史
2018-11-11   來源: 宁波音乐广播

赵安中的故事(上、中集)

本期人物 赵安中

赵安中,1918年出生于宁波市镇海区骆驼镇。曾任香港荣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苏浙同乡会赞助人。

赵安中十分关心家乡教育卫生事业,已捐助百余个项目,而且特别关心贫困山区、老区、海岛的基础教育事业,经常不辞劳苦亲自上高山、下海岛察看实情,确定捐赠项目,几乎在全市所有的贫困乡(镇)都捐建了以母亲林杏琴名字命名的教学楼。赵安中还多次以后代的名义捐资,并用心良苦地率领祖孙三代回乡参与“希望工程”活动。因病于2007年11月4日5时13分在宁波辞世,享年90岁。

“赵安中先生是我接触时间最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宁波的希望工程、对民进中央的扶贫工程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之一。现在来回顾一下与他交往的历史过程,对自己是一种深刻的教育。我想这些回忆如果能让现在的年轻同志对改革开放、对当年怎么从一穷二白逐步过渡到现在的繁荣富强,对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认知和理解能有所帮助的话,那是莫大的欣慰。”

——陈守义

战火纷飞的年代,赵安中年幼辍学,青年时期孤身一人滞留香港,在那里打拼了20多年才慢慢创办起了自己的纺织厂。53岁买下人生第一套属于自己的公寓楼。

1981年,赵安中先生第一次回老家。当时宁波地市还没有合并,政府对外接待很低调。赵安中通过工商联副会长崔汉章找到了老校友倪寒中(原名倪家康)。就这样,倪寒中陪同老同学游览家乡看旧貌新颜。赵安中看到家乡很可爱,但他也看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认为,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必须从抓教育开始。


1986年,包玉刚响应邓小平同志“把全世界的宁波帮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邀请了邵逸夫、包从兴、叶庚年、赵安中一起捐资建造宁波大学。其中包玉刚认捐600万,其他人各认捐100万。也就是从那时候,赵安中开始捐资助学、回报祖国。

1992年,赵安中76岁高龄。我陪他去四明山镇参加镇中心小学林杏琴教学楼落成典礼。半途中,他发现镇卫生院的门关着。一问才知道,因为欠了工程队10万元,这卫生院虽然盖成了却没办法开门。“哎呀,这10万我出!盖都盖好了,村里人医疗条件一定要跟上。”再之后,他又看到镇初中没盖学生宿舍楼和图书实验楼,又主动提议出三分之一的资金第一个报名捐资助建。就这样,明明是办一件事,赵安中先生去了一趟四明山,一下子干了三件实事。

包玉刚先生去世后,宁波大学的建设一时间没有了进度。很多人顾虑,这是包玉刚带头的捐资项目,自己接替上去怕有不妥。但是赵安中非常明白包玉刚的良苦用心,他凭自己一己之力完全可以全额捐建宁波大学,但他没有这么做,目的就是号召全世界的宁波帮一起来出力。这个时候,赵安中主动找到包玉刚的妻舅黄均乾说:我先征求一下包家的意见,我财力不足,学历也有限,带头不合适,但是可以带动。包玉刚的大女儿包陪庆很高兴:安中叔叔能带头太好了。这之后才有了宁波大学现在的模样。

安中先生捐赠这么慷慨,自己却非常节省。在家里穿的睡衣袖口都是破的,拖鞋是20多年前的还在穿,空调也是会发出砰砰砰噪音的老式机。1995年回乡时,全家三代人,猪猪华园宾馆,吃饭却一定要去对面的小饭店吃9块钱一碗的咸菜肉丝面,我们要去作陪执意不肯,说非要陪的话他来买单。

一次上四明山,当地人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做了满桌海鲜。安中先生见了很生气,说:学校盖不起,吃一顿饭这么浪费。这顿饭我无论如何不吃。当地人就很不好意思。后来在我的劝说下才勉强吃了这顿饭,但是他说这顿饭的饭钱他来出,下不为例。下次还做满桌饭菜我就不来吃了。以后啊,你们就做那个洋芋艿炖骨头汤,玉米煮一点,我还特别喜欢吃宁海的麦饼、豆腐,这个是香港吃不到的。

我们想,安中先生这样慷慨助学、爱国爱乡的精神,应该大力弘扬,于是我请知名作家王耀成一直跟踪采访,出版了《赵安中传》。我当时是民进中央委员,专程请来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女士作序,并题了字:希望之路。

安中先生将他的希望之路从宁波铺到了滦平,从故乡延伸到了塞外,此后覆盖到了西南、东北等十余个省区。

绝大多数教学楼都以他的母亲名字命名:林杏琴教学楼。也有的是人们为了纪念他,取名为“安中大楼”。



*陈守义口述史由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宁波广电集团音乐广播FM98.6联合策划播出

陈守义,1943年8月生,1984年至1989年任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1989年至1998年任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8年4月任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全国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