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佛教蓬勃發展 以佛陀慈悲調伏嗔怨溫暖人心
2017-07-11   來源: 香港商報

專訪香港佛聯會執行副會長宏明法師

佛教是香港歷史最悠久、信眾最多的宗教之一,成立於1945年的香港佛教聯合會,在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以弘法利生為己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宏明大和尚近日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宏明大和尚表示,自回歸以來,香港佛教界充分感受到了平等的宗教政策,發展環境更加專業化與多元化,千百年來,佛教徒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己任,香港佛教界將秉承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繼續發揮佛教淨化人心的社會功能,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回歸後本港佛教蓬勃發展

宏明大和尚對記者表示,香港佛教相傳在南北朝時期已開始傳播,但實際上本港稍具規模的寺院及相關服務都是近幾十年來才出現的。港英政府時期,對待佛教等傳統東方宗教相校於西方宗教是不甚平等的,甚至存在歧視現象。回歸後,香港佛教整體發展環境有所改善,特區政府更加尊重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支持本港佛教的發展。本港佛教界與內地佛教的交流與合作獲得長足進步,最殊勝的實例是,本港佛教界先後成功從內地迎請佛牙、佛指、佛頂骨舍利蒞港供奉。此外,回歸之後香港佛教界享有更寬松、平等與自由的發展空間,開展更多服務社群的佛教志業。同時,也有更多的佛教大德及著名佛教團體來香港傳道授業,推動及豐富了香港佛教的專業素養,為香港佛教的發展注入寶貴助緣。

1999年,佛誕日被正式列為公眾假期,而香港佛教聯合會每年於佛誕舉行的大型慶祝活動,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宏明大和尚稱,佛誕公眾假期對弘揚佛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弘法需要很多因緣的契合才能收到果效。佛誕成為公眾假期之後,佛教界逐年都具備系列慶祝活動,於弘法角度來看,佛誕日已成為一般市民,乃至其他宗教人士甚至外地旅客了解法佛,親近法佛與佛法結緣的重大盛事。越來越多的參與者藉佛誕浴佛等活動浴潔身心、虔誠懺悔、革改心陋、發願成就更好的自己與社會。

宏明大和尚說,1997年前全港的佛教信眾大約有60萬-70萬。「目前,我們預估香港佛教信眾有將近100萬。回歸後,佛教界每年佛誕假期都會舉辦大型慶祝活動。除了在香港體育館外,亦在香港十四區舉行分區浴佛大會,每個地區的弘法活動,都吸引以千計、萬計的市民參與,這種現象在回歸前是罕見的。」

20周年慶祝活動「遍地開花」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宏明大和尚向記者介紹,香港佛教聯合會在今年特別邀請中國佛教協會、廣東省佛教協會近50位出家人親臨香港,為香港市民祈福。另外,因應慶祝回歸香港回歸20周年,佛聯會今年5月4日還特別舉辦一場「梵音雅韻賀回歸慈善晚會」,音樂與法會結合是近年本會的創新嘗試,集音樂、舞蹈、梵唄及佛法開示等元素創作弘法活動。音樂法會匯合了香港、內地和台灣三地佛教徒參與,三地一心,同賀香港回歸。

香港佛教聯合會除了舉辦各類慶祝回歸的活動外,亦積極參加其他團體舉辦的慶祝回歸活動,例如參與7月9日舉行的中西區文化廟會等,稍後香港佛教聯合會將計劃舉辦慶回歸嘉年華會,用回歸的喜悅盛載佛教的信息,讓市民大眾法喜充滿。

宏明大和尚稱,今年的慶祝活動最大的亮點可以概括為16個字「遍地開花,隆重其事,團結大眾,共創和諧」。不僅是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18區各主要佛教道場,團體都已舉行或擬舉行系列慶祝活動喜迎香港回歸20周年,為祖國及香港祈福。此外,不少佛教活動並不局限於佛教圈子,而是歡迎社工各界人士包括其他宗教人士及無信仰的人士參與其中或是觀禮。以此促進社會各界的彼此交流,認識甚至是合作。諸多的佛教慶回歸活動旨在以佛陀的慈悲教化溫暖人心,調伏嗔怨,引導大眾活出輕安、自在與喜樂,以此增進香港社會的和諧之氣,成為社會進步的有力助緣。

為「一帶一路」修橋鋪路

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大時代背景下,香港作為世界文化交流和互鑒的窗口,香港佛教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優勢和文化價值。宏明大和尚表示,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為香港佛教走向世界,參與全球化的進程提供前所未有的良機。作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在中亞曾經都產生過廣泛影響,相信佛教能成為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進程中的可靠的文化使者,而香港佛教由於其「中西合璧,包容萬有」的文化特質應該非常能夠勝任此文化使者的任務,借香港地緣之特殊平台,通過弘法合作,文化交流,相信香港佛教能夠為「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修橋鋪路」,成為不容忽視的護航者。面對「一帶一路」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香港佛教界將充分發揮地緣、人緣、法緣優勢,凝聚佛法正信大德法師及各領域優秀專業人才,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建設,使香港佛教成為內地與沿線國家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展望香港佛教的未來發展,宏明大和尚充滿信心。他稱,未來的香港社會有更多挑戰,但秉持「不畏將來,善轉因緣」的信念,在國家及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佛教的發展定能更上層樓。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展望未來,香港佛教界必須繼續秉承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發揚愛國愛港愛教的優良傳統,發揮佛教淨化人心的社會功能,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緊跟時代步伐,配合社會需要,擴大服務空間,造福廣大市民。

宏明法師,中國人文學科文學士、教育碩士(中國語文教育)、文學碩士(文化及宗教研究)。1989年於天台山國清寺皈依佛教後不久出家,1993年於廣東潮州開元寺受具足戒並畢業於廣東省嶺東佛學院。1996年,上明下暘長老傳付禪門臨濟正宗第四十二世、曹洞正宗第四十八世法脈。2002年擔任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教務長。同年,上覺下光長老傳付傳持天台教觀總持第四十七世法脈。2005年,上傳下印長老傳付禪門溈仰正宗第十世法脈。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香海正覺蓮社社長、香港觀宗寺方丈。

佛教在香港

佛教於2000年前傳入中國內地,而佛教傳入香港,則可追溯至南北朝時劉宋元嘉五年(428年)。據歷史記載,有一位高僧杯渡禪師(380年-458年)由中原取道香港,等候船隻回國。禪師駐錫香港期間,在屯門灣畔結廬暫居,隨緣弘法,度化迷津,信奉者絡繹不絕。後人為紀念杯渡禪師,於屯門青山之上興建杯渡庵(今青山禪院),於元朗廈村建靈渡寺。

香港佛教歷史雖可追溯到南北朝,但有據可考的佛寺,則是建於明朝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位於新界錦田觀音山的淩雲寺。杯渡寺、靈渡寺和淩雲寺合稱香港三大古剎,是香港佛教發展的根源標誌。這一時期是佛教在香港的「啟蒙時期」。

早期的香港佛教道場,大多建於新界元朗、屯門、粉嶺、荃灣及離島大嶼山的崇山峻嶺之間。清末民初,國內僧侶因香港環境相對自由安定,紛紛南來香港定居弘法。他們於山林之間相繼建起一個個「小茅蓬」、「小靜室」,過著隱跡叢林、簡樸清淡的農禪生活。

二戰以後,香港社會百廢待興。一方面各佛教道場積極致力恢弘佛法,安定人心,並展開各項賑濟慈善,佛教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另一方面,由於國內政局持續動盪,國內不少僧侶避亂來港,無形中為香港佛教注入人才和活力,為香港佛教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香港佛教從此進入蓬勃的「發展時期」。

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於1945年,由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等佛教四眾共同組成,在70年的成長歷程中,得蒙四眾弟子鼎力護持,已發展成為香港最具領導地位、最有代表性及最大規模的佛教團體。本會致力倡弘佛教,推動慈善事業,福利大眾,目前開辦有中西醫療、學校、安老院、長者中心、青少年中心、活動中心、墳場等四十多個會屬單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香港一眾法師接收日僧津木二秀法師於港島灣仔的整幢物業,眾緣和合下,正式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

戰後香港經濟蕭條,社會困頓,流浪孤兒遍布街頭,有待教化;於是香港佛教聯合會興教辦學,設立中華佛教義學,扶貧濟困,培育人才。

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之初,因缺乏經費,舉步維艱,困難重重。在歷屆董事會的艱辛奮斗和各方護法的鼎力支持下,會務迅速發展,佛法日漸深入民間,奠定弘法基礎,會眾人數愈來愈多。及至1967年,於灣仔駱克道建立永久會址至今。


(點擊圖片查看PDF版面)

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