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玫:回歸二十年,多元藝術灌溉香港
2017-07-06   來源: 香港文匯報

鄭玫認為回歸後港人對內地文化認識加深

偶然的機會,與在內地、香港藝術領域有多年從業經歷的鄭玫博士在亞洲協會飲茶,出生於香港的她曾在殖民時期就讀教會中學,後赴英國、北京進修博士學位,談及回歸前、後的香港,她說最大的感受是:香港的藝術綠洲逐漸豐潤。

憶述上世紀80年代初的香港社會,她描述雖有文化活動舉辦,大眾也認同藝術發展理念,可隨着經濟起飛,港人的生活愈來愈忙碌,與藝術當然地漸行漸遠,「工作、加班佔滿幾乎每個人的生活,大家參與藝術活動的時間被壓縮,藝術又只能在展場裡找到」,她指出那時年輕人周末不會想到去大會堂參觀,只是三五成群到購物中心,強調商業與效益的社會環境,讓港人逐漸遠離藝術,此種情形讓她十分「遺憾」。

不過,回歸後的香港,藝術的味道愈來愈濃。她舉例說好像公共空間的藝術品陳置,就讓藝術走進生活,變得「無處不在」,「即使你不是從事藝術工作,或是專門去看藝術展,在香港你也能隨時邂逅藝術品。」內地傳統藝術展覽的頻繁來港,也讓一眾受強烈西方藝術侵襲的年輕群體,更加熟悉「自己的文化語彙」。

鄭玫眼中的香港是一個極具動感的國際化城市,會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特別近些年政府在公共藝術上投放力量,不只是建一個小噴泉便算。不過,她也批評某些項目如灣仔的長椅,為了阻止人睡覺,「沒有達到美的效果」,希望今後會出現更多兼具創意與實用功能的本土文化、藝術創意實踐。

總體而言,回歸以後的20年,鄭玫認為香港藝術界不斷在「往好處變」,隨着愈來愈多內地人來港,香港人開始對內地文化認識加深,包括電影、文化及飲食在內的各個文化領域,大家所觀所感較以前都更加多元化。她進一步指出回歸後港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強很多,「在80年代時辦畫展,很少人看,沒有人意識其價值,現在不一樣了,傳統的水墨藝術展,往往每日都會吸納很大的參觀人流數量。」

說到近年「港獨」思潮四起,她認為香港百分之九十九的港人其實都沒有港獨想法,「其實香港人一直很愛國,可現今很多社會現象都被『關聯政治』,媒體傳播平台有時也會誤導大眾」,她認為雖然必須承認內地與香港的文化差異,但不應轉化為互相指責,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給出更多包容。她舉例說,港人常責備內地人說話聲音大,是由於內地人生活的地方較廣闊,沒有空間感,才容易大聲講話;又例如內地人帶很多行李,卻不使用電梯,「其實任何人到陌生的地方,都會對一些在地公共設施不熟悉。」在她看來,打破偏見,才是走向真正共融的有效途徑。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實習記者 鄭雲風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