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近半世紀的眾利股票行近期賣盤給中資,87歲的創辦人董偉正式退休。有「富豪御用經紀」之稱的董偉深得邵逸夫、包玉剛、董浩雲、趙從衍等名門望族信任,靠的是「誠信」金漆招牌;縱橫股壇履險如夷,靠的則是「穩健」兩個字。在投行急功近利文化當道的今日,這些「老土」的智慧是否已過時?
一生與股結緣 退而不休自己炒
一手創立的眾利已賣盤,一生與股票打交道的董偉,笑稱最大興趣還是在股票上,退休後雖然不要幫客戶操盤,仍會設立辦公室,管理自己億元投資組合(持股包括滙控、長實和港交所等大藍籌)。
1930年在上海出生,祖籍寧波,因叔叔從事證券行業,董偉自少耳濡目染。13歲喪父,為幫補家計,15歲便在上海蘇佩玿證券行做練習生,幾年一次股市大時代,小小年紀的董偉已「炒埋一份」,解放後上海交易所關門,股票變廢紙、資產被共產。
遠東交易所帶旺香港股市
1952年董偉來港投靠姊姊,繼續在蘇佩玿的香港分公司做老本行。發現港股與當年上海股市根本無得比,只得二十多隻股票,主要是電車、電燈和煤氣等公用收息股,生意淡泊,每月百元收入,要維持一家人生活捉襟見肘,惟有離開股壇到德國闖一闖,從事衣履等輕工業日用品生意。1969年第二間交易所遠東交易所成立,上市較以往容易,靠貿易賺得首桶金的董偉,念念不忘自己鍾愛的行業,遂籌措100萬資金取得經紀牌照自立門戶。
歲月催人,近年健康出問題,包括因腦出血需要在頭骨鑽洞治療,又因胃癌要把整個胃部切除,加上子女無意繼承,迫不得已將心血賣盤。
董偉透露,眾利成立以來幾乎年年賺錢,小則幾百萬,多則幾千萬。長期擁有一群捧場客,患病前2000客戶,持有資產高達60億元;賣盤消息傳出後減至30億元,但到公司賣盤時,仍有大批長情客戶不願離去,賣盤後仍持有逾10億資產,客戶800人。一説到告別幾十年的老客戶,見慣大風大浪的董偉眼眶不禁也紅了!
董偉1969取得經紀牌,成立眾利股票行,在訪問中,這位老一輩「經紀佬」總是將「待人堅持誠信,投資策略穩健,做生意看長遠,處處要以客人利益為大前提」這些傳統美德掛在嘴邊。
上海商人出名精明,年輕的董偉1952年初來香港,已得到很多上海大老闆器重,在他們眼中「這個小朋友很實在」。創立眾利後得到不少實力非凡的富豪光顧,四大船王中的三位,包括環球航運包玉剛、東方海外董浩雲、華光航業趙從衍,以及實業家李達三等。
那個年代「牙齒當金使」,經紀與富豪建立了互信。1971年來自寧波的同鄉、電影大亨邵逸夫把四千萬元私人投資交予董偉管理,二話不說放下支票,就從不過問。當年邵氏公司(1971年上市,2009年私有化除牌)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先後上市,全交由董打理,其後邵逸夫名下基金的股票投資亦由眾利負責。董偉形容,邵是最長情的客戶,關係猶如家人,「佢真係好信得過我,比自己個仔都信得過。」
2014年邵離世後,邵太方逸華沒有提走股票,直至眾利賣盤,迫不得已才將股票轉名提走。
「幾多年朋友,都不會主動叫人幫襯自己買賣股票。」這是董偉堅持的原則。與《明報》創辦人查良鏞相識於1968年,一直只是朋友非客戶關係。其後查計劃安排《明報》上市,才在眾利開戶投資。查良鏞從不過問具體投資事宜。
令董偉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名人客戶,是曾連續五年蟬聯胡潤慈善榜榜首的余彭年,「他買賣股票無一次輸錢,七十年代到2015年過身前都贏大錢!」余是少數能在2009年滙豐控股宣布以28元供股,3月9日跌至33元時成功撈底的投資者。
余彭年在眾利持有價值數億元的股票。「佢炒股票好犀利,平時唔搵我,每逢股災,覺得跌到差不多,便半夜打電話搵我上去。」余長居深圳自己名下的彭年酒店,每逢股災發生,便會邀請董北上。
2009年滙控宣布供股,3月8日余彭年請董偉到深圳詢問投資意見,表示想做一個1億元包括滙控、長實和新地股票的組合。翌日滙控收市對盤價33元便掃入。其後余在滙控升至50、60元時開始沽貨,70多元時沽清。董偉這樣形容,「每次機會出現便有感應,一做便大手筆,一到價便沽清。」
成功的富豪都在錢眼打滾數十年,為何得到他們完全信任?董偉相信是因為自己在行內已建立口碑。「靠誠信,不貪佣金,不會為佣金,日日買入沽出。」
不屑投行急功近利文化
除了「誠信」贏得信任,驕人往績也是一顆定心丸,他自豪地說,即使股災也能保持盈利,幫大客戶操盤,長遠全部都有進賬。
董偉自認投資策略謹慎保守, 重視市盈率和派息,以藍籌股為主作長線投資,這類資產往往佔投資組合一半或以上。另外會留起部分資金作中短線投資,等待時機入貨或抽新股之用,到價時便會沽出先行套利。董偉不諱言,保守的投資策略是公司年年賺錢的秘訣。
穩健的投資智慧,是1973年股災時吃了孖展交易的大虧,經一事長一智而領悟的。
及至1973年合和出現假股票事件,觸發股災,股市由1774.96點跌至150點。眾利的一些孖展客,到期時失蹤,找到的亦沒錢還,有錢的則撒賴不還;由於當時大家講個信字,沒有正式簽定合約,眾利在這一役中孖展壞賬損失逾千萬元。
87股災靠信用 生意有增減
幸好股市暢旺時佣金收入豐厚得以挺過難關(73年第一次牛市瘋狂期,遠東交易所每日成交不過十億八億,董偉一個人已佔三千萬,佣金0.5%,每日收入高達十多二十萬元。)董偉汲取教訓,從此不參與細價股和孖展買賣。
1987年股災再現,當時港股未有中央交收,非常時期很多公司要求以本票交收,董偉憑過去十多年建立的信用,獲不少相熟的英美行家容許以支票交收,生意不減反增。董偉最高興的不是「發股災財」,而是誠信獲得肯定。
到了八十年代,市場流行衍生工具,如窩輪和牛熊證等,董偉力勸客人不熟不做,認為風險大,恍如賭博。「大行靠衍生工具賺錢,單靠股票交易根本養不起整間公司和付出高昂人工、花紅。」
勸客人不賭,會否因此少了佣金?「做生意要客人賺錢,客人蝕錢是斷了自己財路。寧願少賺佣金,也要保持長期關係。」
董偉對近年投行的急功近利很不屑。「他們唯一目的是在客戶身上賺快錢,投行說服客戶從事高風險的投資,不論賺蝕,都有豐厚的佣金。」
董偉慨嘆人心不古,十多年前有個朋友,見高官友人的兒子初到投行工作,便交500萬元給後輩打理,誰知對方「亂來」,不斷買入沽出賺取佣金,半年光景,把500萬元耗盡,又替他買了300萬元日本股份,這名後輩離開投行後,該投行還發律師信向朋友追討欠款,友人惟有向董偉求助。
董看過文件後,覺得事情不合理,便為他出頭到投行交涉。向投行負責人指出授權合約指明不能買賣海外股份,買日股已屬犯規;再者半年間頻繁買賣,令本金大量耗費在佣金之上亦不合理。最終友人毋須還款之餘,扣除一些費用後,甚至能追回本金。憶述當日的情景,董偉餘怒未消:「這些投行職員賺了佣金便走,而公司只看佣金收入,毫不監管職員的操守!」
在爾虞我詐的股海浮沉數十載全身而退,董偉以「心安理得、問心無愧」為自己經紀生涯畫上完滿句號。
——節錄四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