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銀康:心繫家鄉 此心如故
2017-02-24   來源: 鎮海新聞網

對竺銀康來說,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逛街、吃飯也想着工作,行程單上活動緊湊,慣於奔波行走。

對於生活和工作合二為一的人來說,人生最大的成就感往往也來自工作,竺銀康如是。他,白手起家,親手拼湊起一塊幅員遼闊的商業版圖,從塑膠業起家,涉足服裝、房地產等多個行業,在贏得世人尊重之後,又心繫家鄉,追根溯源,此心如故。他總說,儂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儂好。君子以厚德載物。


幼年顛沛親歷海難 艱難中掙扎求生存

正如卡爾維諾所說,生命的沉重必須以輕盈的姿態來承擔。在跨越了沉重的童年後,竺銀康談及往事時,始終以輕盈的姿態和佛家涅槃般的智慧與自己和平共處,與曾經苦難的人生和解,正如他所言,「事情都是會過去的。」

竺銀康,1932年出生在寧波鎮海。爺爺是個老生意人,在鎮海經營一家竹匠工廠,以製作淘籮、篾席等竹器製品謀生。父親竺鴻生在上海的一家船公司工作。從小,竺銀康就跟母親生活,無憂無慮長至七歲,也在附近的小學讀書。然而,國內緊張的戰局還是影響到了這個浙東小鎮。

日本人的炮火打破了竺銀康一家人平靜的生活。1937年的一個夜晚,年輕的母親和上了年紀的爺爺,收拾了行囊,帶着竺銀康、他的哥哥,同舅父家以及姨媽家一起逃難,前往奉化老家。

「那個時候,日本人的飛機在頭上扔炸彈,我們都是走夜路,一直逃到了里山崔家嶴。」竺銀康回憶說,待時局又平穩了一些後,一家人終於到達了奉化江口竺家地畈宅。在那裡,竺銀康又上了小學,重新拿起了課本。

一年後,竺銀康再次跟隨着母親和哥哥坐上了通往寧波的小航船,遷居到寧波海曙區大泥沙街12號——他姨媽家。一段時間後,一家三口另擇住處——寧波南門五台寺弄19號,竺銀康在附近的彩里橋翰香小學繼續讀書。後來,為了和遠在上海的父親團聚,11歲的竺銀康又和母親、哥哥搭上了「寧紹號」輪船趕赴上海。誰能想到,當日一架日本飛機突然飛到了甬滬之間的海面上,狂轟亂炸。竺銀康母子三人搭乘的「寧紹號」行至鎮海招寶山關口時,不幸被日本飛機擊沉。

慌亂之中,竺銀康拿着母親塞給他的一塊鋪板,從即將沉沒的船上跳入冰冷的海水中。「啪」一聲沉悶的重響,是鋪板與海水的撞擊聲。竺銀康感到胳肢下非常疼痛,腦中有一瞬間的茫然,不小心鬆開了鋪板,人也開始下沉。強烈的求生欲在危急時刻瞬間迸發,他頓時清醒過來,開始拚命划水掙扎,所幸終於夠到了一根救生毛竹。憑藉堅強的意志和求生本能緊緊抓着那根毛竹,竺銀康在海上漂了八九個小時後,等來了救援人員。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和哥哥,卻在這場海難中永遠地離開了。

這一次,竺銀康又被送到了寧波姨媽家中。無依無靠的他,在與母兄死別後,又因在上海做事的父親隨同國民黨退守台灣面臨生離之苦,更加孤苦,後被上海叔父竺鴻定接到了家中。這一回,從寧波到上海,竺銀康的心態全然不同,彷彿是瞬間長大了,明白了得失,洞悉了生死。

那一年,他不過十三歲。

如果說此後,竺銀康在面對創業過程中的坎坷和委屈,依舊能夠保持從容的心態,堅定的信念,向善的決心,那一定是和苦難的童年有所關聯。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印刷學徒絕地轉身  成家立業同甘共苦

在上海,大難不死的竺銀康沒有選擇再去讀書。14歲那年,經表姐夫介紹,他在上海永祥印書館彩印廠當起了學徒,因為勤快又認真,兩年後,被印書館當時的館廠任命為「大師傅」,指定管理一部印刷機車,還負責管理三個員工。

「我當時才16歲,三個幫手年紀都比我大。」如今84歲的竺銀康回憶起這段過往時笑得開心,在當時,能夠得到這樣的認可,可見其能力之強,心智之堅韌。

事實上,1948年的中國,正在經歷一段經濟上的「暴動」。蔣介石在當選為中華民國行憲後的第一任總統後,為展示改革決心,改組內閣,由地質學家翁文灝出任行政院院長,欽命蔣經國到上海「協助經濟管制督導生產」。蔣經國雷厲風行,把囤積貨物、控制物價的上海「五虎將」抓了起來。與此同時,1948年8月19日,翁文灝主持的國民政府就頒佈了《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隨之公布《金圓券發行辦法》《人民所有金銀幣處理辦法》等規定,以法令強迫商人將積蓄的金銀外幣兌稱金圓券。資本家在政府的壓力下,雖有不願,也只好被迫服從。

這時,竺銀康所在的永祥印書館剛好與香港的嘉華印刷廠有合作業務,老闆決定把彩印廠的機器全部轉移到香港。1948年,竺銀康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那個時候的他,依舊青澀,卻比同齡人更為堅定,也更明白自己要什麼。

在香港,他依舊管理印刷機器,先後在嘉華和南華印書館工作。因其工作認真,常被委以重任,待遇一路上漲,竺銀康也開始小有積蓄。他早就不是當年那個小小學徒,而是獨當一面的可用之才了。

22歲那年,在上海結交的朋友來香港遊玩,竺銀康陪同。這位老朋友有一個女同學叫吳劍青,正在香港讀書。有一天,大家一起約着去玩。這之後,竺銀康對吳小姐念念不忘,不久兩人開始了一段佳話。

吳劍青小姐乃上海大德興炸油廠老闆的千金,從小生活在上海,在港讀書期間,對香港的生活並不適應。而她來港讀書也是因當時的大陸正處於戰爭時期,為避難而不得已為之,故戰爭結束後,待國內局勢平穩之際,吳劍青又回到了上海。竺銀康則因工作繼續留港。一張張薄薄的紙箋飛躍大海,飛過高山,飛到自己心愛的人的手中,滿紙瑣碎事,道盡相思苦。

1954年,竺銀康從香港飛到上海,正式拜訪了吳家,還帶去了當時比較「金貴」的手錶、電視機等物件。見到這樣一個清秀不失雅緻,成熟穩重又誠意滿滿的青年才俊,吳家夫人一眼就相中了。

1954年5月20日,竺銀康和吳家三千金在上海結婚。婚後,竺銀康帶着太太再次返港,也開始了屬於他的全新商業之路。

夫婦兩人相互扶持,共進退。即使當年經歷香港著名的「六七暴動」,在把孩子送到國外避難後,竺銀康夫婦毅然堅守在香港的工廠中,不離不棄。

每個人年少時,或多或少都會疑惑,應該先成家還是先立業?其實,從竺銀康的人生經歷看來,成家立業的順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遇到合適的人,而這個人能夠與你相扶到老,攜手百年,不離不棄,最為難能可貴。這大概也是這世間最動人的佳話。


印尼掘到第一桶金  一手建起塑膠王國


眾所周知,竺銀康是現任香港民悅實業有限公司、康福塑膠廠有限公司、文威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是有名的塑膠業前輩。他第一次接觸到塑膠,是在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

再次回到香港的吳劍青,為了更好地經營小家庭,決定外出工作。她在姐夫李坤創辦的一家塑膠廠當會計,回到家後,也會跟丈夫提及工作上的事。好奇心重的竺銀康就這樣接觸到了塑膠行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那時,只有美國和日本有塑膠產業,運費高,價格貴,香港有了製作技術之後加之價格公道,出口方便,非常受歡迎。」竺銀康說。

因廣闊的市場前景,膽大心細的竺銀康決定進軍塑膠行業。最初,竺銀康在姐夫的塑膠廠中工作,有了豐富的管理經驗,練就了一雙獨到的商業眼光,也見證了香港塑膠行業的起步與發展。

因業務關係,竺銀康結識了一名印尼僑商,並同去印尼考察。他發現當地的工商業非常落後,物資匱乏,當地居民還穿着笨重的木製拖鞋。如果能在當地開辦一家塑膠拖鞋廠,售賣又輕便又廉價的塑膠拖鞋,銷量一定可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印尼僑商對竺銀康的想法大吃一驚,心中暗下了決心:想要和這個人合作!

心動不如行動。這個印尼僑商幾次邀約竺銀康一起創業,並承諾資本全部由他一個人出,竺銀康只需負責管理工作。深思熟慮之後,竺銀康決定大膽一試。1965年,兩人合夥的塑膠拖鞋廠開張了。生產出來的塑膠拖鞋一下子大受歡迎,一生產出來就被各批發商哄搶一空。

「三個月不到,就把本錢全部收回來了。」竺銀康說,生意好得不得了,尤其是拖鞋的新花色款式一經生產出,都能掀起一陣搶購熱潮,需求越大,價格自然上漲。

面對有些「突如其來」的成功,竺銀康卻顯得有些平靜,他深知這才是剛剛開始。

火爆的市場背後也必定暗藏其他商機,比如用過之後廢舊的塑膠拖鞋如何處理?

想到這一點,竺銀康開始大量回購廢舊拖鞋,再利用廢料做成新品,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在印尼期間,他還協助印尼僑商開辦了9家塑膠拖鞋廠,並代購生產機器、鞋模、代聘技術人員及提供各種原料。就這樣,竺銀康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69年,竺銀康在香港開設了一家「康福塑膠廠」,不久,印尼首都雅加達的幸福塑膠廠也開辦起來,供應塑膠原料給印尼的塑膠拖鞋廠,生意非常紅火。

商機無限,想要抓住機遇,也要時刻關注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尋找新的經營路子。1971年,香港製造電線的PVC膠粒需求量非常大,但膠粒全部都從日本和美國進口,價錢昂貴又不方便。竺銀康在心中盤算,如果能在香港生產PVC膠粒,生意一定不會差。可自己不懂技術怎麼辦?竺銀康通過考察發現,台灣有家膠粒廠掌握相關技術。他就用真心誠意把該廠的一個總經理請到了香港。不久之後,香港第一家PVC膠粒廠成功開張了,生意非常火爆。開發了香港市場後,1974年,竺銀康又在印尼開了一家PVC膠粒廠,商業版圖在逐步擴大。

那段日子,是竺銀康最為忙碌的時候。

「兩個禮拜香港,兩個禮拜印尼,去印尼的簽證還要飛到泰國去辦理,一直不停歇。」竺銀康說,他不停往返於香港和印尼長達三年之久。太太吳劍青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直言太辛苦了,不要再繼續了。竺銀康聽從了夫人的建議,不過他也開始把目光投向更多、更廣的領域。

1976年,竺銀康在加拿大初涉房地產投資,大賺一筆。上世紀80年代,內地對外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大,竺銀康決定在大陸開拓疆土。康福塑膠深圳有限公司便成為他在內地興辦的第一家企業。1990年,竺銀康認為時機成熟,便在深圳寶安區西鄉買了17000平方米的土地建設廠房,成立了以女兒和兒子名字命名的文威塑膠深圳有限公司。如今,文威生產的PVC膠粒在全國同類產品中一枝獨秀。2003年,竺銀康還進軍服飾、房地產市場及銅業,先後入股愛特愛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愛特愛服飾(深圳)有限公司、江西銅業集團、江西南昌綠苑房地產開發公司等。

如今,已經84歲高齡的竺銀康,依舊沒有停下腳步,對於下一個投資目標,他露出了稍顯神秘的微笑。事實上,每一塊商業版圖的布局,無疑都站在風口浪尖完成,其中的艱辛與曲折,旁人大約只得一二。

竺銀康的人生,如果足夠成功,也說明足夠波瀾。


做甬港兩地牽線人 不遺餘力反哺家鄉


「能夠為家鄉做事情,為寧波人做事,就是我們創立香港甬港聯誼會的目的。」竺銀康說,飲水思源,為人莫忘本。

1980年,竺銀康擔任香港甬港聯誼會理事。1987年6月,他又當選為香港寧波同鄉會理事。這麼多年過去了,竺銀康依舊活躍着。如今,他是香港甬港聯誼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常務理事,並為寧波市政協第十、十一屆委員。

這些年來,即使生意再忙,竺銀康都會抽時間關注同鄉會的各項活動,也積極推動項目的設立與運作。「家鄉慈善基金會」便是其中一個典型。

「家鄉慈善基金」於2002年10月由香港甬港聯誼會和寧波甬港聯誼會共同建立,以慈善濟困為目的,幫助寧波貧困家庭的優秀學子完成學業,或幫助因病致殘致貧的困難家庭、孤寡老人和孤兒,由香港聯誼會捐資,寧波甬港聯誼會監管。據統計,成立至今,該基金已經資助了寧波貧困學生、孤寡老人幼童千餘人等。

追溯起來,家鄉慈善基金項目,其實是由竺銀康首先提出的,這與香港寧波同鄉會創會會長李達三的想法一拍即合,也得到了王寬誠、孫啟烈、董建成、王明康等旅港寧波幫傑出代表的大力支持,由這一批人率先捐資成立。竺銀康作為項目初期運作的重要支持力量,起到了良好的溝通橋樑的作用。老一輩「寧波幫」人士,大多白手起家,個人生活十分簡樸,但在為家鄉捐資時無不慷慨解囊。

廣為人知的李達三向寧波大學捐資一個億的故事背後,也有竺銀康的身影。原來當初,李達三在捐資之前曾經向自己多年好友竺銀康說了他的想法,竺銀康非常贊同。得到了好友的支持後,李達三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全力支持家鄉的文教事業。

對於自己的出生地——寧波鎮海,竺銀康一直抱有難捨之情。他說,曾和三個好朋友,一同在鎮海後海塘買過一塊280畝的土地,意圖打造一片高端住宅區,無奈後來因為生意過於繁忙,多地、多國奔波,這個房地產項目就拖了下來。直到最後,不得已轉賣了這塊他眼中的風水寶地。這件事情,至今提及,言語間,竺銀康依舊頗有遺憾。


編輯:蔣雨薇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