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云教子有方 宁波帮的“人才方略”
2010-08-31   來源: 宁波帮文化

      考察宁波帮的成功奥秘,极其重视“人才方略”是一个很大原因,包括知人、识人、用人。而作为家族企业来说,首屈一指的是如何培养教育子女。在这个方面,董浩云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香港回归后,有媒体称董浩云去世后不但“留给世界一个最大的商船联合体,也留给香港一位最高领导人-他的长子董建华”。更有人打了一个比喻,说:“董建华是董浩云精心雕琢的一颗明珠。”

这当然只是一句戏言,但董浩云的深谋远虑,他的教子有方,在长子董建华的培养上的确可见一斑。换言之,在董建华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董浩云的影子,一曰“目光远大”,二曰“充满理想”。其次,董浩云从小就刻意培养他吃苦耐劳、坚韧执着、忍辱负重,在日后应对家族企业的倾覆颠危,及担任特首后处理香港繁复困难的局面中,那种自强不息的品格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当有人称赞董建华“笑骂由人”,他的太太赵洪娉立时泪流满面,因为夫君这个特首当得有多辛苦、有多委屈,惟有她“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啊!

董建华是家中长子,董浩云一直对他寄予莫大希望。在洋洋百万言的《董浩云日记》中,提到董建华达千余次之多。顾国敏在《我的姐夫董浩云》中写道:“长子建华1937年在上海克美医院出世,那时中日之战刚刚爆发,局势动荡,而顾丽真在生育过程中,因为难产的关系,要进行手术,为时一日一夜,但浩云留在天津工作,海陆交通都不通,未能回上海陪伴妻子左右。”董浩云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上帝赐予他生命,希望他发扬光大”。董建华2岁时,董浩云在儿子的黑白照上题字:“笑迎着大时代来临。”一个“笑”字,一个“大时代”,说得是那么传神,那么到位!正如日后董建华留给人的深刻印象,那样一副银发平头,温良敦厚的笑脸,在各种场合总是显得那么精神焕发。董浩云大概也预计到,他这个满脸福相的儿子日后免不了要吃苦,所以如长女董建平所说:“父亲很早的时候便栽培董建华接管家族生意,所以对他特别严格。在我们5个兄妹中,除董建华外,其余都在香港的贵族学校读书,惟独大哥要入读中文中学,为的是学好中文。”

董家1947年从上海移居香港,董浩云立即把年仅10岁、一句广东话也听不懂的董建华送进寄宿学校。这段岁月,董建华每一忆及,仍不免感慨系之。第一天早上醒来,与睡在邻铺的同学打招呼“早,侬好”,对方却是一通叽里咕噜。董建华就从那一天开始学广东话,尽管很难,用广东话背书时常遭同学嘲笑。董建华在这里还学到一个特殊的本事,“当时吃饭一桌10个人,四菜一汤,只有快你才能吃得饱。我到今日,吃东西仍吃得很快”。

到了董建华17岁,董浩云又做出了一个不近情理的决定:把董建华送到英国读书。并且严命:“不考上大学不准回家”。1954年7月31日董建华搭英国轮船公司“广州”轮赴英伦求学,同行者有他的中学同学、同乡李惠利先生之子李厚富。董浩云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建华儿初次出门,远涉重洋,前往求学,希望勿如一般‘少爷出洋’而不求上进也。”送别之日,正好董浩云自己撰写的《中国远洋航业与中国航运公司》及《二十五年来中国航运事业之回顾》脱稿印就,于是在书上写上卷头语“从父亲旧的回忆里能给您多少新的启示?”送给他,并“勉其好自为之”,足见其对儿子寄望之殷。

董建华回忆说:“我那时英文不是太好,只会说‘Yes’、‘No’还有一句‘How are you’。不过人是逼出来的,一到那边寄宿学校,很快就学会了。”

董建华19岁考入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系,此时正值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董浩云的船队得到了迅猛扩张,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世界级船王,在旁人的眼里董建华也随之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富家子弟。当时在欧美留学的富家子弟常常比高级轿车、比出手阔绰、比穿着时髦,而董浩云则要求董建华过简朴的生活,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董浩云虽然贵为“世界船王”,但对子女一直坚持平民化教育。“父亲教育我们做人应该吃苦耐劳。小时候家中虽有私家车,但父亲不让坐,要我们乘巴士。”董建华在英国留学6年间,父亲虽然每个月汇钱来,但数量不多,还要自己打工挣钱。比如去煤气公司、发电厂铲煤,也找些对自己学工程有帮助的工作,既能赚点钱,也有助于自己的学业。对当时的情景,董建华终生不忘:“我念大学时住宿费每周3镑10先令;中午我在外面吃一餐半克朗,两块六左右,当时已是很节俭。”董建华自言自己十多岁时开始迷上香港足球,最爱南华;到英国利物浦读书后,自然迷上利物浦足球队。“不过,那时入场看球赛价钱颇贵,因此很少入场”???原来,船王之子竟然也会缺钱看球赛!

董浩云对子女要求之严,对其他子女也一样。在1953年5月26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晚,往沈家桢兄家晚餐……沈家数孩顽皮极矣,父母不加干涉。忆我女建平曾告其母,沈家父母之爱其子女,怪我管理与待子女太严,观乎沈兄之态度,信然。但我不敢勾(苟)同。感而志此,愿他日我妻与建平等儿女读此节后,有所讨论也。”难怪日后董建平在出版父亲的日记时,每读到这一段,总不免“强忍眼泪”。

1960年董建华大学毕业,旁人都认为董浩云肯定会安排儿子去美国继续深造,或回香港在董家的海运王国执掌要职。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董浩云却要董建华到美国去打工到通用汽车公司最基层去当一名普通职员。董浩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据说当时父子之间有过这样一段谈话,可以看出董浩云教子成材的良苦用心。

董浩云:“小华,你能明白我为什么要让你进‘通用’吗?”

董建华回答:“我明白,因为‘通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其总裁阿尔弗德雷?斯隆创立的现代企业管理原则,我想也肯定适用于我们这个国际型的航运企业。我相信,我在‘通用’可以学许多东西。”

董浩云满意地点点头,但又说:“小华,我并不怀疑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你不要想到自己有依靠,你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磨练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的挑战,所以你必须全面锻炼自己,从最底层做起。只有先当一名普通的职员,你才会明白日后应该怎样对待你下面的职员,你才能充分考虑学习别人的经验,为将来开创新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董建华听从父亲的安排,在美国勤勤恳恳干了4年后,于1965年方始进入董氏家族设在纽约的分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他挤时间攻读了工商管理硕士课程。1969年返港,致力于帮助父亲拓展航运业务。1977年,董建华出任“东方海外”和金山轮船公司主席和行政总裁;1978年父亲退休后,董建华正式执掌父业。

1982年4月15日,董浩云因心脏病遽然去世,随之一场灭顶之灾袭向董氏航运集团。但见董建华沉着应对,“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1991年东方海外终于转亏为盈,2005年截至3月3日董氏家族持有股份市值约134.6亿港元。

董浩云地下有知,当欣欣然抚掌而笑。因为这一切都像是他生前一步步安排下的大棋局!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