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
2010-08-31   來源: 宁波帮文化

   爱好戏曲的人都知道越剧有个唱腔流派叫“戚派”,其创立人就是我们余姚人戚雅仙。她是临山镇湖堤村人,原名戚爱英,小名阿毛。

湖堤戚氏始祖戚亚卿,南宋末年随宋端宗航海走建安,舟覆,戚亚卿仅以身免,漂泊至余姚湖堤而居,子孙繁衍,成姚北大族。民国初年,戚雅仙父母赴上海谋生,居住在沪西康家桥。1928年戚雅仙出生时,上面已有三个哥哥,后来又添了一个妹妹。因为家境贫困,她十二岁就去绍兴文戏班里“穿罩甲”(即跑龙套)挣钱补贴家用,从此走上从艺的道路。

二年后,戚雅仙正式去一家绍兴文戏科班学戏。那个科班叫“陶叶剧团”,是绍兴文戏男班衰落后从舞台上退下来的两名男演员主办的,一个姓陶,一个姓叶,都擅演旦角。师傅给一起学戏的二三十个小姑娘都起了个带“雅”字的艺名,“戚雅仙”这个艺名即由此而来。

科班学戏一般要三年才满师,可为了赚钱养生,她们不到一年就被推上舞台。戚雅仙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是在折子戏《盘夫》中演丫鬟飘香,因为个子矮,特意穿上高底彩鞋,以缩小和其他演员的身高差距。后来几年,科班一直在杭嘉湖一带跑码头。时逢日本侵略军盘踞江南,漂流演出非常艰苦,有一次,她因为得了霍乱而差点丧命。

1943年春天,陶叶剧团被上海大来剧场聘为演出班底。当时“女子越剧”这个名称已经取代“绍兴文戏”。大来剧场邀请的挂牌头角、头肩花旦就是越剧改革的创始人袁雪芬。此时的戚雅仙虽然只能演些丫鬟、使女之类的角色,但与袁雪芬同台演出,使她在演技上有不小进步,在观众中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被称为“袁派小花旦”。期间,她还与袁雪芬以及已在上海越剧界崭露头角的余姚同乡徐天红一起灌了一张唱片《明月重圆夜》,在越剧界开始引人注目。

1945年秋,尹桂芳剧团(后改名为“芳华剧团”)聘请戚雅仙挂牌做二肩花旦。她从头肩小生尹桂芳、头肩花旦竺水招身上学到不少艺术经验和人生经验,在唱腔上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1947年秋天,二十一岁的她进徐玉兰主办的玉兰剧团任头肩旦。一出《香笺泪》,使她一唱走红,从此以“悲旦”而出名,成为戚派艺术开始形成的标志。

1948年下半年,竺水招自挂头牌组建云华剧团,邀戚雅仙唱头肩花旦。上海解放后,“云华”因竺水招去香港结婚而解散。1950年2月,以“云华”班子为基础组建合作越剧团,大家推戚雅仙为团长。合作越剧团刚成立,便拍摄了彩色电影《石榴红》,赶在国庆节前献映。这部电影不仅为合作越剧团亮出了旗号,也使戚雅仙在越剧观众中扩大了影响。

1951年春天,毕春芳调入“合作”唱头牌小生。戚雅仙与她合演的第一出戏《彩虹万里》,获上海市春节戏曲竞赛一等奖。从此,两人开始了长期的合作史,成为越剧舞台上合作时间最长的搭档之一。是年冬天,戚雅仙应中国唱片厂之约,灌制了她解放后的第一张唱片《婚姻曲》。因其唱腔质朴流畅、简而不繁、好记好学,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越剧的“流行曲”。

此后,“合作”先后排演了《梁祝》、《白蛇传》、《玉堂春》、《琵琶记》、《相思树》、《血手印》、《玉蜻蜓》、《王老虎抢亲》等剧目,戚雅仙在其中成功地塑造了祝英台、白娘子、赵五娘、王千金等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戚派艺术日趋成熟。《白蛇传》、《血手印》、《玉堂春》、《玉蜻蜓》更是被称为称“白血双玉”,成为戚派的代表性剧目。后来香港电影《王老虎抢亲》,用的也是戚雅仙等人的配音。1954年,上海举行华东戏曲汇演,26岁的戚雅仙以《屈原》中婵娟一角的出色表演,获演员一等奖。

1958年至1966年,因为形势需要,“合作”先后排演了近十出现代戏,戚雅仙在戏中塑造了赵一曼、向秀丽等英雄形象,不但跳出悲旦悲腔的戏路,在表演及唱腔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被戏曲音乐专家誉为“戚派唱腔传新声”。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戚雅仙被打成“牛鬼蛇神”,被迫离开舞台,“合作”也不解而散。1979年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约请她演唱新编的越剧唱词《迎春曲》和《美酒献给周总理》。已离开舞台十二年的戚雅仙,又重新登台演出传统折子戏《楼台会》,观众对她的热烈反响丝毫不减当年。

不久,在原合作越剧团的基础上,组建静安越剧团,戚雅仙依然任团长。1983年至1987年,她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名声远播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中。1989年退休后,仍然担任静安越剧团名誉团长、静安区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戚雅仙虽然出生在上海,工作、生活在上海,但是她对家乡余姚始终充满眷恋之情。解放后,曾三回家乡。一次是1959年8月,和傅骏(即《婚姻曲》唱词的作者)婚后同来湖堤祭扫母墓,回上海后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湖堤新景》的文章,描述她对故乡的美好回忆。第二次是文革后期,她应著名绍剧演员陈鹤皋之邀,同回湖堤探亲,曾在家乡草台上为父老乡亲清唱越剧片段。第三次是1980年,率静安越剧团在余姚龙山剧院演出《玉堂春》。1988年,她曾打算在上海举办“戚雅仙流派表演艺术演唱会”结束后,再到家乡来演出,因天气原因终未成行。1996年2月,她在《余姚日报》发表《向故乡人民拜个年》的文章,表达她对故乡山水、故乡亲人的亲切感情。

2003年1月27日,戚雅仙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