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赵家桢,是在他的老家——余姚市老方桥芝山村赵堰西区57号一间两层楼房的客厅,虽然他已经远赴英国学习、工作、生活将近二十个年头了,但是44岁的他仍然乡音不改。
见到初中时的班主任以及家乡侨办的工作人员,身为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科研人员,英国荷兰银行高级主管的他仍很谦恭。在赵家一楼的客厅里,赵家桢轻声地谈起他的过去,讲述他如何考上大学、远赴英国又最终进入荷兰银行工作的经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结束后,当记者要他以自己的经历给家乡的莘莘学子说几句话时,他想了想说:“要努力,一个努力的人才能抓住身边的机遇。”
赵家桢就是这么一个人。
赵家桢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余姚老方桥念的,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余姚中学。当时是如何努力的,他没有详叙。但是,他当初的班主任老师却告诉记者,赵家桢上初中时,就把别人的高中教材借过来自学。余姚中学毕业后,赵家桢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选择的是自己既喜欢又热门的电机系。
大学4年,赵家桢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上图书馆、进实验室,有时他一去就是一天。4年的专业学习,为他日后的科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大学毕业时,他从全班几十名同学中脱颖而出,被保送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从事生物信号方面的研究。
赵家桢通俗地解释了他当时所从事的研究。他说,一个肌肉萎缩、不能动弹的残疾人,如何帮助他行走呢?生物信号的研究就是要帮助残疾人建立起一个恢复系统。这是国家卫生部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然而,硕士才念一年,他便有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
那时正好浙江大学得到了几个享受中英友好奖学金的名额,学校从在读的硕士生中挑选人员时,表现突出的赵家桢进入预选名单。后来,经过考试,赵家桢顺利地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1988年9月份,他踏上了去英国的行程。
全新的思维方式,全新的研究模式,全新的语言环境,全新的生活空间,这一切都需要年仅24岁的赵家桢一个人去把握、去适应。在英国,他选择的还是自己喜欢的语言信号处理研究方向,直接攻读这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后来,他又直接从事博士后研究。不过,课题却改变了,研究的是超声波。1992年,赵家桢进入伦敦大学医学院做研究工作。
1997年,赵家桢听说在英国的一家荷兰银行要招聘人员,条件是既要懂计算机,又要擅长数学,这显然不是一般金融专业毕业的人士可以胜任的。赵家桢抓住了这个机遇。在英国生活的这几年,他已经发现在伦敦做科研的条件不是很理想,而英国最发达的是金融业。经过层层选拔,他最终被在英国的这家荷兰银行录用,在该行投资银行部从事数字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开发等工作,一直至今。
从电机系到金融业,从农家子弟到银行管理高层,赵家桢是如何完成这些跨越的呢?这背后靠的又是什么呢?是努力!
赵家桢说,一个人一生中肯定会碰到很多次机会,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把握好的。要把握好人生中出现的这些机遇,一定要靠自己努力。对照他的经历,如果不是中学阶段的努力,他就不会考上浙江大学,如果不是大学时的努力,他就不一定会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也就没有出国留学的可能。在国外也是如此,如果不是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荷兰银行的职位再缺,也不可能轮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