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大学毕业后到海外经商至今,67岁的商学鸣四海奔波40多年了,心中牵挂的仍然是他的故乡宁波,宁波奉化江口镇的商家村。因为,这个偏僻的山村是他祖辈居住的地方,这里是他的根。
记得10岁的时候,他随父母回老家时,到天童寺烧香求佛。父母在观音菩萨面前许了愿:儿子出息成人,一定重塑金身!
也许真的是菩萨保佑,商学鸣顺利地完成了学业,顺利地投入了商海。他先投身陈廷骅先生的香港南丰纺织厂,开始在原棉车间任检验,接着又考入英资会德丰纺织有限公司任工程师,后来成为英国利物浦棉花协会及美国华盛顿棉花协会合格棉花鉴定员。1970年加入香港安泰实业有限公司开始做老板。
他庆幸在安泰公司时遇上了F·S·姚,姚先生也是宁波人,他是代理棉花、羊毛、纺织机械的洋行买办,他是香港最有经验的棉花商,商学鸣说:“姚先生带领我工作了5年,我学到了经营棉花的许多经验。”
1975年,商学鸣与美国人合资创办了美胜香港有限公司。不久,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春风打破了中美贸易的坚冰。当时,中国不少紧缺物资直接进口还有困难。得知国内棉花奇缺,商学鸣便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联系,使大量美国棉花进入中国,年销售量达一亿三千多万美金!
改革开放为中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久,纺织加工业全面发展,棉纺织品急需打开国际市场。特别是纺织业发达的江、浙、沪地区,外汇需求量大。但是,出口需要配额,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希望商学鸣给予帮助,商学鸣欣然答应为此努力。很快,他向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订购了一大批床上用品和毛巾等家用纺织品出口美国,成为新时期中美贸易的开拓者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商学鸣每年都有五六千万美元的纺织品出口北美。为了全面打开美国市场,1981年,浙江省决定去美国举办一次纺织、丝绸、工艺、轻工和土畜产的联合展销,他们委托商学鸣负责联络和安排。
家乡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商学鸣以自己的经验和关系,具体筹划,全力以赴。地点选在纽约的百老汇大街,时间整整一个月。这一个月中,商学鸣全程陪同。看着琳琅满目的精美展品,望着展销会上对中国商品惊讶万分的美国客商,商学鸣感到欣慰。美国许多报纸都做了突出的报道,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了新的了解。
对于家乡,商学鸣满怀深情,也满怀感恩。
他和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得知商学鸣多年没有回乡,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不知亲人近况,有关单位便派出人员陪商学鸣回宁波故乡探亲。但是,很遗憾,这一次回乡,是因为公务,他是带着美国公司的副总裁来宁波考察的,陪同的是中国外经贸部及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和省侨办的主任。
这一次,经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批示同意,商学鸣完成了父母的愿望,为天童寺的观世音菩萨重塑金身。而美国公司的副总裁为中国的造型艺术所折服,他订购了一大批木雕和贝壳及象牙的宁波传统红木家具,连声说:“宁波好!好地方!”
又是一年春波绿。改革开放的春风浩荡四明大地,为了加强甬港两地的合作与交流,宁波和香港两地于1980年秋同时成立了甬港联谊会。1981年,是宁波甬港联谊会会长俞佐宸的90岁华诞。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王宽诚先生率领王剑伟、析礼轼、姚庆三等祝寿团来到宁波。这8个人组成的祝寿团中,有一位最年轻的小宁波就是商学鸣。
精神焕发的俞佐宸笑嘻嘻地望着商学鸣说:“小宁波,侬会勿会讲宁波话?及格是宁波人,勿讲出勿算。”大家都笑了。商学鸣说:“试一试吧。”
“老板娘怎么叫?”俞老问。大家都紧张了,有的人想不起来。商学鸣想起小时候跟外婆到庙里烧香,有人叫外婆一个别扭的称呼,他脱口而出:“良士婶”。话一出口,全场鼓掌。俞老说:“小宁波过了第一关。绒线背心叫什么?”商学鸣不假思索:“绒线背单。”
“汽车抛锚了。”俞副市长出了最后一个难题。“焉掉了!”商学鸣答。又是一片掌声。俞老十分满意,笑着说:“标准的我们宁波人的后代!”
宁波人都要回老家去看看,因为政治动荡,他们已10多年没有回家了。宁波市接待部门只有一部旧面包车,七八个人挤在一起,归心似箭地奔向各自的老家。商学鸣在江口汽车站下了车,他还要走上十几里的田间小路。天下着冷雨,手里提着精心准备的礼物,皮鞋在泥浆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进。十几里的小路,边走边问,他走了两个钟头!终于看到了村口“头山渚”的石碑,终于望见了村中的老屋,老屋高高的耸立在破旧的平房中,这是他的老家!
失去音讯20多年了,商学鸣见到了已经陌生的堂兄弟和叔叔伯伯。他流着泪水拉着94岁的老祖母的手。老祖母双目失明,她用手久久地摸着远方归来的孙子那张脸。全家人悲喜交集,笑语满屋。商学鸣当天就要回宁波,堂兄弟5个人一辆自行车轮流推着商学鸣到江口的公路边。赶到宁波,已经是夜晚了。第二天一早,商学鸣从银行里换了汇款券,他送给堂兄弟一人一辆永久牌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