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宁波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了一大批名扬四海的鸿商巨贾。从大上海的崛起到香港的繁华,从称雄中国工商界到遍布世界的商业传奇,宁波商人谱写了一曲曲华美的乐章。宁波商人百余年来充满艰辛、挫折,又取得了成功和辉煌的奋斗之路,造就了闻名世界的“宁波帮”。而小港李家可以称得上“宁波帮”中发迹最早、财力最雄厚、影响最大、传世时间最长的家族之一。
日前,全部由李家后人撰写的《江南望族小港李家百年风采———往事知多少》一书首发,内容收集了李家后人亲见、亲历、亲闻的材料。负责该书编辑工作的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张永祥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收集到的小港李家最为翔实的史料,是研究宁波帮的第一手资料。”
回眸小港李家的百余年历史,其博采众长,突破常规之势,无不洋溢出深藏于宁波人灵魂之中的张扬个性的开拓精神、锲而不舍的务实精神。至今,李氏家族已经跨越了7代,家族成员遍布世界各地,俊才辈出。不仅有闻名沪上商界的“李家阿大”李云书、“上海滩最早的大亨”李征五,也有成功试种“国光”、“红元帅”苹果的李善祥;有民族危亡时刻投入救国抗日烽火的革命志士,也有著名的舞台设计师、建筑师、核物理专家、神经外科专家、钢琴家……
创业立足上海滩
追溯李家的发展脉络,必须从李也亭说起。1822年,15岁的李也亭从家乡镇海小港来到上海,在南市码头“曹德大”糟坊兼酒店当学徒,走出了这个家族百余年兴盛的第一步。
当时,上海的沙船业已经兴盛。每年秋季,因海风过大,沙船均不出海。每天都送热酒上船的李也亭很快便与船工混熟了。“沙船三寸板,板内是娘房,板外见阎王”,这沙船业是一项风险很大的行业,一旦遭遇大风浪触礁,或者碰上海盗,便可能会搭上一条性命,但伴随风险的是巨大的利润。19岁时,机灵的李也亭跳槽至沙船业。船工清苦,按例允许带运私货。几度贩销,积有余资后的李也亭随即投资沙船业。到1851年后,李也亭已有沙船10余艘,沙船出海时,在上海买进大量棉布,运往北方销售,运回油、豆等货物。每船往返获利数万银两,遂开设“久大沙船号”,接着又购进了沿黄浦江的一个码头“久大码头”,生意越做越大的李也亭成为了上海滩航运业巨子。
为了南北航运贩卖货物融资,李也亭将目光投向金融业。他通过同乡赵朴斋担保,得到钱庄放款,后来两人合作,在上海陆续开设“慎余”、“崇余”、“立余”三家钱庄。李家开始由航运业迈向金融业。
1868年,61岁的李也亭去世,并留言后世“不论子侄,只以能者为继……”就是这一不成文的规矩,有力地保障了李氏家族事业的兴旺发达。
拓展各业齐兴旺
1868年,李也亭侄子李听涛继承了产业。李听涛16岁即到上海“久大沙船号”协助叔父李也亭经营,深受叔父赏识。之后,其侄儿李詠裳出任“久大沙船号”经理,这又是李家传侄不传子的一例。
如果说李家第一代开启了李氏家族辉煌的大幕,那么,以李詠裳为代表的李家第三代则继承了这种辉煌,并将之发扬光大。除祖传的三家钱庄外,1905年,李詠裳又投资开设会余钱庄。他还投资于银行,曾任四川银行董事长。作为实力派的李詠裳虽经风浪而稳如泰山,调度家人子侄,“大将风度”显露无遗,被公认为上海钱业巨擘之一。
李氏子弟陆续在沪甬两地开设多家钱庄,至1911年,李家在上海开设的钱庄有近十家。有了钱庄业的雄厚实力,李家开始大规模投资上海房地产便顺理成章了。之后,李詠裳与李氏家族成员李屑清、李如山组建了天丰、地丰、元丰、黄丰四家地产公司,大量收购地皮,大建房屋,获利丰厚。他们的房地产之多,以至由他们自辟马路。如现今的乌鲁木齐北路,即由地丰公司所筑,当时名为“地丰路”;现今的陕西北路,由黄丰公司所筑,命名为“李誦清堂路”。
与李詠裳同一代的李云书、李征五、李善祥都是在清末走上经济舞台的。他们在沪、甬、东北兴办实业,将眼光投射到垦殖、轮船、绢丝、保险等行业,使李家的产业开始进一步拓展。
李云书,当时沪上商界称其为“李家阿大”。他少年时在祖父所开的第一家钱庄“慎余钱庄”学做生意。1902年,李云书投资天一垦务公司,先在锦州开垦,垦地售完,颇获其利;继在黑龙江省呼玛县另设“三大公司”开垦。1906年,他在家乡镇海兴办永裕垦牧公司。1905年,李云书与奉化人朱志尧一起投资了上海大达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私人资本在沪创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李云书还是四明银行的主要发起人。这家成立于1908年的银行是“宁波帮”自己创办的商业银行,发起人除李云书外,还有虞洽卿。这家银行对于融通“宁波帮”商人的资金、支持他们所办的企业,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李云书还投资于厦门信用银行、华通水火保险公司等,还投资兴办上海绢丝公司、海州赣丰饼油公司等企业。当时,李云书已跻身于早期投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企业家的行列,可与严信厚、朱志尧等富有实力的“宁波帮”实业家相比。
李征五,被后世人称为“上海滩最早的大亨”。他早年负责李氏坤房投资的上海绢丝公司。李征五曾与孙中山、黄兴、陈其美交往密切,辛亥革命前即参加同盟会,捐百万私财组成光复军,支持辛亥光复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辛亥光复后,功成身退,1923年接办《上海商报》,任总经理。晚年创办长城唱片公司,对四明医院、四明公所屡有贡献。
李善祥,少年时也在上海的“慎余钱庄”做学徒,辛亥革命镇海光复后被推为镇海县民事长。后赴东北锦州开垦盐碱地、办农场、办果园,试行股份制,引进农业机械和新品种,培育出誉满全国的“国光”、“红元帅”等苹果。1928年又创办耕余学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果园受摧残,学院解散。1937年抗战爆发,李善样回到家乡小港,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工作,出资组织救护队(包括担架队),抢救军民。在他的鼓励下,长子祖平、次女幼兰(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夫人)、次子祖宁、三女李锦、四女李艺先后参加了新四军。1940年浙东大旱,他被推举为镇海县粮食调剂委员会主任。动员大家平粜余粮,自己也带头解囊。日军占领镇海后,他只得辗转流亡到昆明、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继续回锦州重振垦殖旧业。1948年锦州解放,他坚持将果园和学院献交给人民政府。
可以看到,在中国近代反对帝制、倡导共和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都有李家人冲锋陷阵的身影,所以李家历史上追求的目标当高于世俗的金钱与仕途。
李氏的第四代人物,李祖韩、李祖范等人也是当时商界颇有影响的人物。李祖韩曾任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买办多年,又曾任其表兄弟方液仙所创办的中闰化学工业社董事长。李祖范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曾任中国化学工业社经理,将西方的经营管理方法引入中化社,为中国日用化学工业之先驱。
李詠裳的儿子祖华、祖恒、祖泰则转向经营工业。祖华开办大德新机器榨油公司,至1953年公私合营时,是上海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榨油厂。祖恒、祖泰开办新华薄荷厂,所产白熊牌薄荷脑问世后,日货遂告绝迹,成为国家名牌产品。
转型驰骋各领域
民国以后,李家开始逐步淡出商界。此时,深刻的民族危机催生“实业救国”浪潮。领风气之先的李家后人纷纷前往欧美、日本诸国求学,李家由工商型世家转为知识型世家。其中,李也亭独子李梅堂夫人张氏的作用举足轻重。
2007年12月中旬,被镇海文保人员在乱石堆中发现的“镇海李母张太夫人墓表”,清晰地记录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女性对李氏家族的发展的影响。从鄞州乡下嫁到李氏家族的张氏见识不凡,曾叫儿子云书带着银两从南洋解救400余人赎回脱离苦海,曾开仓购米赈灾,也曾慷慨出资数万银两支援抗法战争。她非常重视教育,曾花费10万金创办学校。她提倡科学救国,墓表上刻着家训:“其教子若孙也,曰:科学宜择其利济者为之,兵学、法学未始非御侮之才、治世之具,究之兵凶战危,如杀机何?舞文弄墨,如作奸何?汝曹其谨志之!至于农、工、贾、矿、理化、医药,或裨实用,或利群生,肆而习之,积久自寤。”
在张太夫人的影响下,李家第四代“祖”字辈72人中,大学学历的32人,其中19人游学海外,后来成为科学及艺术等领域的著名专家。
李祖云,即李秋君,是享誉民国画坛的女画家、爱国民主人士。她与著名画家张大千是画坛知己,1933年任中国女子书画会主席,曾因支援抗日,受到朱德总司令的嘉奖。李祖贤,毕业于美国伦赛利工程学院,归国后创办六合工程公司,先后承建闻名国内建筑界的上海江海关大楼、上海图书馆、南京故宫博物馆、中央研究院以及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一批著名建筑。李祖永,毕业于美国阿姆赫斯特大学,抗战胜利后去香港发展,投巨资创办永华影业公司,曾拍摄《清官秘史》等著名影片。有“小财神”之称的李祖恩,是李家最早留学英国的一位,毕业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归国不久,便被盛宣怀委以重任,相继担任邮传部主事、财政部库藏司司长和印刷局局长、币制局主事。
李家第五代“名”字辈共有110余人,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各个领域成绩卓著。其中有美国杰出的舞台美术设计大师李名觉,他的名字被列入美国的《名人词典》;有在美国建筑界有“小贝聿铭”之誉的著名建筑师李名仪,持设计的华盛顿联邦司法大厦、纽约超高层建筑IBM大厦等著名建设奠定了其在美国建筑界的实力地位;还有著名钢琴演奏家李名强;美国脑外科医生李名弘等。
李家第六代“维”字辈大都在高科技领域工作,李维敏、李维安在美国读书时成绩优异,曾获得美国中学生最高奖———“西屋奖”,连续十年受到美国三届总统里根、克林顿、布什的嘉奖。第七代后代同样学业优秀,有的现在已是美国大学的教授。
虽然如今在小港,李氏故居已不复存在,唯有1996年4月,由李氏家族后人设计出资建造、由张爱萍将军题写匾额的“乾坤亭”并肩而立于小港蛟山公园。值得欣慰的是,小港戚家山街道办事处已作出规划,将在蛟山公园与乾坤亭隔荷花池相望的小山坡下,重立“李母张太夫人的墓表及李家其他碑石”,建立一个长廊。此外,还将整修蛟山公园内的关帝庙,建立“李氏家族纪念馆”,并将委托专门的摄制组到上海、北京、锦州等李家后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抢救、搜集史料,用影像资料的方式保留李家的历史文化。